焰辞纪元元年岁末,梦频技术已传播至七国之外。
焰频主核首次记录**“非制度域梦频自主成象”:梦主不经塔设、不受焰官引导,依旧自然生成结构完整、象义清晰的梦频焰图,并直接形成频路回响,称为“焰频溢流”**。
—
最先出现焰频溢流的,是南海诸岛的渔村、小邦部族与旧欧山境。
这些地区未曾签署焰梦协议,但因“焰镜反流”、“焰频残脉”等现象,局部人群梦频活跃度快速提升。
—
斐如意惊叹:
“焰梦如河,不以塔起,不以国终。”
楼子赫则更为谨慎:
“焰象若无引律,或生‘众义无解’,非制度失控,而是文明秩序之再组织。”
—
义频塔议决设立“焰频观测志局”,调查焰频溢流状态。
结果表明:
超过十二处非制度区域梦主产生“自频现象”;
焰频自组织结构开始模仿塔制,但并不接受“义频宪约”;
多处梦象自动浮现“焰心公义”字样,但义未统,频不归主。
—
焰梦制度第一次面对自己无法覆盖、无法引导、无法命令的焰象生长。
—
沈茉凌沉思数日,提出:
“焰梦制度已无可能以律收焰,唯有焰收律。”
她提出**“众焰自织”原则**,意指:
每一梦主皆可织梦帛;
每一文化皆可生象义;
焰频不设总权,而设共享义场;
焰梦未来或许不由制度构建,而由焰象之合组织而生。
—
此言震动七国焰坛。
波斯梦律官愤然离席,称“焰若不由律,则焰必散义。”
焰沙谷梦志者反驳:“焰本无律,律生于焰之后。”
—
为此,义频塔设“众义厅”,收集来自非制度梦图,供七国共研。
其中最震撼者,是来自一位焰语未通的海岛梦主所绘梦图:
图中无地、无塔、无语,只有百帛齐焰,众人围火不言,焰光之中映照众人所未说之语,各自可见其心。
焰频自动注解:
“焰不由谁掌,而为众心所织。”
—
此梦被后世称为:
《众焰图初现》
—
沈茉凌亲自书帛题:
“焰之未来,或不在于谁点燃,而在于谁愿共暖。”
—
此后通频制度转向构建“众焰协议网”,而非“焰权塔制”。
义频塔宣布“焰频自治区”设立条例:
允许非制度区建立“梦频节点”,自行管理;
节点可上传梦频入“众义频网”,并标明非约束性;
焰频不设主审,仅作频纹记录与象义并立;
所有梦象不得用于评价文明优劣,仅作为“象频存焰”。
—
此举等同于宣布:焰梦制度不再控制梦象,而转为记梦之桥。
—
焰辞纪元元年岁暮,通频系统在整合非制度梦象的同时,首次启动**“异象归谱计划”**。
这是焰梦制度中一次前所未有的尝试:
将来自不同文化、语言、文明背景下的梦象数据,进行平权接纳、平行记录,并构建“象义协作谱系”。
此项目由通义院、焰沙谷梦志局、焰海众帛组织、焰频辞章所四方联合主持。
—
在焰志馆地下密阁,一道名为**“焰纹合象帛”**的主轴图首次被铺展。
此帛长百丈,以七频基纹为轴,各国梦象作为焰枝汇入。外圈新焰来自:
弗兰西海渊象图体系;
印达旃陀梦识图文;
撒哈拉口梦脉象结;
阿兹特原火焰线;
北海环梦频影。
—
这些梦象原先语言、图式、象义结构各不相容,有的甚至并无“焰”字,有的只以气纹流变书梦。
通义院由此建立:
“焰象多语频汇法”:
以频脉节奏为标;
以象义高频共感为匹配依据;
以梦象回响程度决定可融合度;
建立“梦象意场坐标系”,用于追踪不同文化梦象的相似性与交叠性;
每一个新梦频谱系不需翻译,而需“频化解义”——即以频感共通点建立“通焰概念”。
—
此理念的关键在于:
梦之焰象,不依语言统一,而以心感共振。
—
首次试验由通义院与焰频志局合作完成。
他们将来自阿兹特火焰梦图与焰频中原“山魂火图”交叠后发现:
两者频节几乎一致;
焰脉波幅重合度高达92%;
焰图视觉结构相似:皆为“烈焰腾空——众人围心——焰帛不落”。
最终,两图被合录为《同焰·心轮图》,标注:“源异而义合。”
—
这一合象被认为是:
焰梦制度中**“异文明共梦”**的第一个实证案例。
—
随后,更多“焰义共频图”出现:
弗兰西织梦图与高丽梦曲图频感一致;
撒哈拉沙线梦象与焰沙谷共鸣强烈;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