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天殿内,旌旗肃穆,礼乐庄重。永乐皇帝朱棣高踞龙椅,文武百官分列两侧,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殿中央那位风尘仆仆却目光炯炯的三宝太监——郑和身上。这是一场专为郑和第三次下西洋凯旋而设的大朝会,旨在昭告天下,彰显国威。
太子朱高炽作为储君,立于御阶之下首位,虽然面色依旧带着病态的苍白,但眼神清明,身姿也比往日挺拔了些许。晟王朱高晟则站在亲王班列的前端,神色平静,唯有眼底深处闪烁着一丝期待,他不仅想听郑和讲述远洋的奇闻,更想了解其行动背后对大明战略格局的影响。
郑和手持玉笏,声音洪亮而沉稳,开始向皇帝和满朝文武详细奏报此次历时数载、行程万里的西洋之行。他首先概述了船队所历之国,从占城、暹罗,到满剌加、苏门答腊,穿越印度洋抵达古里、柯枝,甚至远至阿拉伯半岛的阿丹、祖法儿,以及东非的木骨都束、卜剌哇……一个个遥远而陌生的地名从他口中吐出,伴随着对当地风土人情、物产资源的简要描述,仿佛在众人面前缓缓展开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寰宇画卷。
“……臣等奉陛下德意,赍带诏书及丰厚赏赐,所到之处,宣谕大明皇帝怀柔远人之至意。诸国酋长、国王,感念天朝恩德,或遣使随船朝贡,或亲奉表文称臣纳贡,愿永为大明藩属,共沐天恩。”郑和的话语中充满了身为天朝使者的自豪。
接着,他的语气转为凝重,奏报了此行中最为关键,也最能体现大明“王者之师”风范的一次军事行动——平定苏门答腊内乱。
“陛下,臣等船队抵达苏门答腊时,其国正值内乱。前国王之子,已受我大明册封为新王者,遣使向臣哭诉,其叔苏干剌,因觊觎王位,悍然纠集部众,攻打王城,屠戮忠良,致使生灵涂炭,海道不宁。”
殿内顿时一片寂静,所有人都屏息凝神。跨海用兵,非同小可。
郑和继续道:“臣观苏干剌,名不正言不顺,暴虐无道,非但不能护佑一方,反而为祸商旅,扰乱陛下安定西洋之大局。且其对我大明册封之正统君王动武,实乃藐视天朝权威!臣谨记陛下‘扶助弱小,惩处悖逆’之训示,以为此乱不平,不足以彰显我大明主持正义之决心,不足以震慑西洋诸邦不臣之念!”
他详细叙述了作战经过:如何利用庞大舰队的威慑力,如何派遣精锐陆战队登陆,如何与新王军队协同作战,如何运用火炮优势摧毁叛军壁垒,最终在一场决定性的战役中,大败苏干剌叛军,并亲手将此獠擒获。
“此战,我大明王师阵斩叛军数千,自身伤亡微乎其微。苏门答腊新王及臣民,箪食壶浆以迎王师,感陛下再造之恩,立誓永世效忠大明,岁岁来朝!臣已遵旨,将逆贼苏干剌押解回朝,听候陛下发落!”郑和最后铿锵有力地总结道。
“好!好一个‘扶助弱小,惩处悖逆’!”龙椅上的朱棣猛地一拍御案,脸上满是激赏与自豪,“郑和!你此行不仅扬我国威于万里之外,更靖海道,安藩属,立我大明堂堂正正之规矩!此乃不世之功!传朕旨意,郑和及其麾下有功将士,重赏!”
“陛下圣明!万岁,万岁,万万岁!”文武百官齐声山呼,许多人的脸上也露出了与有荣焉的神色。他们虽然其中不少人对跨海远征耗费巨大曾有微词,但此刻听到如此辉煌的战果和深远的影响,也不得不承认,这确实极大地提升了大明在西洋地区的权威和影响力。
朱高晟站在班列中,心中亦是波澜涌动。郑和的行动,完美地诠释了何为“炮舰外交”!通过一次精准的军事干预,不仅稳定了一个关键地区的局势,更向整个印度洋沿岸国家传递了一个明确的信息:大明有力量,也有意愿维护地区的秩序和自身认可的“正统”。这对于未来建立稳定的贸易路线、获取海外资源、乃至推行他的“海外分封”计划,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种影响力的扩张,远比单纯的武力征服更加持久和有效。
大朝会在对郑和及其船队的褒奖与对苏干剌的处置决议(朱棣下令将其囚禁,以儆效尤)中结束。然而,关于此次西洋之行的讨论,在退朝后,于乾清宫西暖阁内,以一种更小范围、更深入的方式继续着。
朱棣留下了太子朱高炽、晟王朱高晟、以及郑和与几位核心内阁成员。
朱棣兴致极高,详细询问了郑和关于西洋各国具体的政治格局、军事实力、物产分布,特别是那些香料、药材、宝石的产地和贸易情况。郑和一一作答,言辞精准,数据详实,显露出其过人的观察力和记忆力。
朱高晟静静地听着,脑海中飞速整合着这些信息。当郑和提到,在与古里、柯枝等富庶邦国进行大宗贸易时,往往是以物易物,或者使用当地通用的金银进行结算时,他眼中精光一闪,一个比之前构想更加精妙、也更加“霸道”的策略逐渐成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