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皇请看,朱高晟展开一幅精心绘制的《寰宇金银流向图》,这是儿臣命人根据市舶司档案整理的数据。自永乐元年以来,我朝通过贸易流入白银年均八十万两,但流出却达一百二十万两,净流失四十万两!
户部尚书夏原吉闻言一震,急忙上前细看。图上清晰的箭头显示,大明的白银正通过边境贸易和赏赐藩属不断外流。
更严重的是,朱高晟的声音凝重,这些流出的白银,正在周边各国沉淀。倭国、朝鲜、安南,甚至遥远的帖木儿帝国,都在囤积我大明白银。长此以往,不出二十年,我朝将面临无银可用的境地!
朱棣猛地一拍案几:说清楚!
儿臣举个实例。朱高晟取出一份奏报,去年朝鲜使团来朝,获赏银五万两。他们用这些白银在山东采购生丝、瓷器,运回朝鲜后获利三倍。而这些商品,原本该由我大明商人获利。
他转向夏原吉:夏尚书应该记得,去岁旧宝钞贬值三成,正是因为市面上白银稀缺,商贾不得不囤积铜钱,导致宝钞无人问津。
夏原吉沉重地点头:殿下所言极是。臣近日还在为旧宝钞信誉发愁,若再找不到良策,只怕......
儿臣有一策,可解此困。朱高晟呈上一份厚厚的奏疏,此乃儿臣与于谦、杨士奇历时半月拟定的《永乐旧宝钞海外流通疏》,请父皇御览。
奏疏在众人手中传阅,每翻一页都引来一阵抽气声。
杨士奇解释道:此策核心,是让海外各国必须先用金银兑换永乐旧宝钞,才能购买大明商品。我们称之为宝钞锚定策略。
于谦补充具体实施方案:首阶段选定四个试点:朝鲜、琉球、旧港宣慰司、满剌加。选择依据有三:一是地理位置关键,控制主要贸易航线;二是对大明商品依赖度高;三是政治关系相对稳固。
朱高晟走到地图前,用朱笔圈出四个地点:朝鲜每年需从我朝进口丝绸三十万匹、瓷器五十万件;琉球需要生铁、武器;旧港和满剌加依赖我们的茶叶、药材。这些都是他们不可或缺的物资。
他详细说明运作流程:
第一步,在四地设立宝钞兑换司,由户部直接管辖。
第二步,制定兑换规则:每月初一开放兑换,按当日牌价将金银折为宝钞。
第三步,所有大明商号只收旧宝钞,拒收金银。
第四步,回收的宝钞立即销毁,入库金银铸成永乐金币作为储备。
夏原吉立即发现关键:若是番商不愿兑换?
那就买不到大明商品。朱高晟语气坚决,满剌加商人离了我们的瓷器,他们的贵族用什么宴客?朝鲜王室缺了我们的丝绸,他们的官员穿什么上朝?
他取出一份郑和带回的贸易记录:据三宝太监统计,仅满剌加一地,每年就需要从大明进口瓷器二十万件、丝绸十五万匹、茶叶五千担。这些商品,在当地的价格是我朝境内的三到五倍。
朱棣眼中精光闪动:继续说。
儿臣算过一笔账。朱高晟取出算盘,若按此策实施,首年预计可净流入白银一百五十万两。这些白银入库后,我们可以发行对应价值的宝钞,既解决了旧宝钞信誉问题,又充实了国库,最重要的是天津航海银行生产的新式宝钞生产数量慢慢地追赶上来,只要够的话便可以全面启动新旧钞票的替代计划
他特别强调:最重要的是,这将建立一个以大明为核心的贸易体系。任何国家想参与这个体系,都必须先向我们输送金银,并且用他们国家的资金为我们的旧宝钞作信誉的担保
翌日,在天津卫晟王府的书房内,朱高晟向核心团队阐释更深层的战略意图。
诸位可知威尼斯商人如何掌控地中海贸易百年?他看着于谦、杨士奇等人,不是靠战船,而是靠他们发行的金币杜卡特。任何城邦想与威尼斯贸易,都必须先兑换杜卡特。
杨士奇若有所悟:殿下的意思,是要让永乐宝钞成为东方的杜卡特
不止如此。朱高晟展开一份他亲手绘制的图表,我们要建立的是三个层级的金融体系:
第一层,用宝钞锚定海外金银;
第二层,用回收的金银支撑国内宝钞信誉;
第三层,用稳定的货币体系促进工商业发展。
他指着图表上的数据说明:
目前宝钞之所以贬值,是因为发行无度且没有足够储备。若按新策,每发行一贯宝钞,就有一两白银入库作保,宝钞价值自然稳固。
于谦敏锐地发现关键:如此一来,宝钞的价值就与海外金银流入量挂钩了。若是流入减少......
所以要有配套措施。朱高晟取出另一份方案,我们要让各国形成新宝钞稀缺的认识。具体措施包括:限时限量兑换、阶梯差价、特权激励。
他详细解释:
每月只开放三天兑换,且总额度逐月递减。
首月一两金兑十贯宝钞,次月兑九贯,制造升值预期。
对积极兑换的商贾授予诚信商贾铜牌,享受采购优先权。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