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五八年深秋的香港,维多利亚港的海风刚褪去酷暑余温,带着点咸湿的凉意扑在脸上——你站在葵涌临海滩涂旁,鼻尖能闻见海风裹着的泥沙味,耳边却被一阵嘈杂盖过。
临时搭的观礼台上,钢筋、水泥样品贴着白底黑字的标签,摆得整整齐齐,旁边的力学测试仪器泛着冷硬的金属光,看得人心里发紧。
台下早挤得满满当当。记者们举着相机,镜头都对准了台前,手指按在快门上随时准备动;商会代表凑在一起低声交谈,时不时瞟向仪器那边;工务司的官员皱着眉,脸色比天边的云还沉。
最扎眼的是怡和洋行来的苏格兰人麦克莱恩,指尖夹着根没点燃的雪茄,嘴角撇着笑,那眼神跟看自家院子里的东西似的,满是老牌英资的优越感。
上午九点一到,港大工程系的白教授走上台,手里攥着测试单,清了清嗓子:“建材对比测试,现在开始。”
液压拉力机“轰隆”一声启动,震得地面都有点发麻。很快,英标钢筋的数值跳了出来——“屈服强度460兆帕、抗拉强度620兆帕”。
麦克莱恩“嗤”了一声,嘴角的笑意又深了些,手指在雪茄上转了圈,那模样仿佛早就知道结果。
可下一秒,德标钢筋的数值一出来,你听见身边有人倒抽冷气——“屈服强度510兆帕、抗拉强度700兆帕”!
台下瞬间炸了锅,闪光灯“咔咔”响成一片,亮得人睁不开眼。后面的水泥抗压、混凝土耐久性测试更没悬念,德标一路领先。
白教授放下测试单,声音透过扩音器传得很远:“德国DIN标准在关键性能上,确实优于现行英联邦BS标准。”
工务司副司长的脸涨成了猪肝色,却只能硬着头皮举着话筒喊:“东兴集团建材满足工程需求,葵涌项目即刻复工!”
这话刚落,东兴的工人瞬间爆发出欢呼声,震得你耳膜嗡嗡响。你看见陈伯谦激动地转头找陈东,可陈东就站在不远处,只微微点了点头,眼神平静得像早知道会这样。
当天晚上,你路过报摊,看见晚报头版全是东兴集团的新闻。《香江报》的标题格外醒目,红底黑字刺得人眼晕:《数据不会撒谎:德标全面胜出,香港工业需破“标准迷信”!》
夜深了,你跟着陈东走进东兴集团顶楼办公室,灯光亮得晃眼。陈东让助理都出去,屋里只留了陈伯谦和李静宜——这位三十出头的女总监,穿一身利落的西装套裙,眼镜后的眼神冷得像冰,可每次开口都能说到点子上,一看就是陈东信得过的人。
陈东站在落地窗前,手里捏着张还带油墨香的报纸,指节微微泛白。窗外是中环的稀疏车流,灯光在夜里连成一条模糊的线。
“赢了场面,是好事也是坏事。”他的声音透过玻璃传来,带着点沉意,“好事是站稳脚跟,坏事是彻底成了怡和、太古的眼中钉。他们这次用‘标准’卡我们,下次就会在水泥配额、钢材进口许可上使绊子。”
李静宜推了推眼镜,声音清晰得很:“被动防御终有疏漏。我这段时间翻海外商业史料,巨头崛起都靠收购——攥住核心资源,才是建实业帝国的捷径。”
这话像说到了陈东心坎里。他转身走到墙上的香港地图前,指尖重重按在三个地方,眼神里带着种你看不懂的笃定:“青州英泥、牛奶公司、屈臣氏。重点查股权结构、资产细节,尤其是土地”
陈东顿了顿,语气沉了下来,带着点警告:“调查要快,更要绝对保密——这是英资的地盘,打草惊蛇就全完了。”
几天后,你刚到办公室,就看见李静宜快步走进陈东的房间,手里抱着厚厚的调查报告,眼神亮得吓人,跟平时冷静的样子完全不同。
她把文件“啪”地放在红木桌上,语速比平时快了半分:“董事长,调查结果出来了,跟您之前判断的一模一样!”
“青州英泥是英资凯瑟克家族的,垄断香港七成水泥;牛奶公司看着是卖牛奶的,家底全藏在不动产里;屈臣氏是潮州帮华资,药房铺得全港都是,就是最近经营紧巴。” 青州英泥不只是卖水泥的,手里握着茶果岭大片土地的永久使用权,而且采矿权还有两年就到期,到期后那些地皮直接能改造成建材厂房!”
“牛奶公司更离谱,财报上只写‘牧场及仓库资产’,我们核实后才发现,它在花园道、铜锣湾这些核心区的地块,现在居然只用来当停车场或低矮仓库——账面价值连实际市价的三成不到!”
李静宜递过地块图则,陈东俯身细看,指尖在“铜锣湾仓库”“花园道停车场”的标注上轻轻划着,眼里慢慢透出了然的光。
他抬头看向陈伯谦和李静宜,声音里带着你熟悉的笃定:“静宜,伯谦,你们看——青州英泥的地,是我们打通建材上下游、做全产业链的根基;牛奶公司这些‘停车场’‘旧仓库’,现在看着不起眼,再过十年二十年,脚下踩的都是香港最值钱的黄金地段。我们要抓的,就是这份被低估的价值。”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