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地八郡的旱情在萧辰一系列雷霆手段下,终于得到了有效控制。
四大世家被连根拔起,其庞大的家产充公,极大地缓解了朝廷的赈灾压力,也震慑了所有心怀不轨的宵小。
以工代赈的政策持续推行,新修的水渠如同血脉,开始滋养干涸的土地,深井提供的清泉保证了人畜饮水。
流民得到安置,社会秩序逐渐恢复,原本死寂的北方大地,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消息传回帝都,朝野震动。女帝凤倾凰在欣慰之余,做出了一个决定——她要亲自北巡,亲眼看看这片几乎倾覆、又被硬生生挽救回来的土地,看看那个她寄予厚望的男人,究竟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圣驾出巡,仪仗煌煌。
但凤倾凰特意下令,一切从简,不得扰民。
她轻车简从,在精锐禁军的护卫下,悄然进入了河间郡。
没有通知地方官员迎接,凤倾凰的銮驾直接驶向了那些曾经灾情最重、如今变化最大的区域。
马车行驶在重新变得繁忙的官道上,凤倾凰透过车窗,静静地看着外面。
与她案头那些描述“赤地千里”、“饿殍遍野”的奏章截然不同,映入她眼帘的,是一派井然有序、充满希望的景象。
官道两旁,龟裂的土地依旧存在痕迹,但许多地方已经进行了平整,一些耐旱的作物顽强地探出嫩芽。
原本拥挤在路边的流民帐篷区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排排整齐的、用泥土和茅草搭建的简易屋舍,虽然简陋,却干净稳固,屋前屋后甚至开辟了小片的菜畦,有妇人正在浇水,孩童在嬉戏玩耍。
远处,新修的水渠在阳光下泛着粼粼波光,如同银带般缠绕在焦黄的大地上。
水渠旁,巨大的龙骨水车正在缓慢而有力地转动,将河水提上高坡。
更远处,还能看到不少百姓在官府的组织下,热火朝天地挖掘着新的支渠,号子声隐约可闻。
途经几个城镇,集市已然恢复,虽然货物不算丰富,但米粮、蔬菜、盐巴等生活必需品供应充足,价格平稳。
百姓们虽然面容仍带憔悴,但眼神中不再有麻木与绝望,而是充满了对未来的期盼,步履也轻快了许多。
街谈巷议中,“萧青天”三个字出现的频率极高,语气中充满了发自内心的感激与爱戴。
凤倾凰甚至还让马车停下,亲自走到一处正在发放以工代赈粮食的现场附近,远远地看着。
她看到那些领到粮食的百姓,脸上洋溢着淳朴而满足的笑容,听到他们由衷地称赞朝廷、称赞钦差大人(萧辰)。
秩序井然,没有争抢,没有怨言。
这一切,与她印象中那个因天灾而濒临崩溃、因吏治**而民怨沸腾的北地,判若云泥!
她的心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撼。
那个男人,他不仅稳住了局势,他几乎是在废墟之上,重建了一个新的秩序!
他用他的智慧、他的魄力、他那些看似离经叛道却又行之有效的方法,硬生生将这片死地,变成了希望之地!
銮驾最终抵达河间郡郡守府。
此刻的郡守府,早已没了赵德明时期的奢靡之气,显得简朴而肃穆,更像一个高效的指挥中枢。
萧辰率领北地主要官员及九凤阁在当地的成员,于府门外迎接。
他伤势未愈,脸色依旧有些苍白,需要白凤在一旁稍稍搀扶,但身姿挺拔如松,目光沉静如水。
“臣等,恭迎陛下圣驾!”
凤倾凰走下銮驾,目光第一时间就落在了萧辰身上,看到他脸上的病容和肩头隐约的包扎痕迹,凤眸深处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心疼,但很快被帝王的威严掩盖。
“众卿平身。”
她的声音清越,带着一丝恰到好处的温和,“萧爱卿,你辛苦了。伤势如何?”
“劳陛下挂心,已无大碍,静养即可。”
萧辰平静回答。
进入府内,萧辰简明扼要地汇报了北地赈灾的总体情况、四大世家的罪证处理、以及后续的恢复计划。
他没有居功,言语平实,却将一幅波澜壮阔、由绝望到新生的画卷,清晰地展现在凤倾凰面前。
汇报完毕,凤倾凰挥退了左右官员,只留下萧辰与她的心腹宦官在厅内。
她站起身,走到厅堂中央那柄覆盖着红布的巨大万民伞前,轻轻掀开一角,看着那密密麻麻的名字和手印,沉默良久。
厅内只剩下他们三人,气氛变得有些微妙。
忽然,凤倾凰转过身,目光灼灼地看向萧辰,那目光中,不再仅仅是帝王对臣子的赞赏,更夹杂着一丝难以言喻的复杂情感,有惊叹,有欣慰,或许……还有一丝她自己都未曾完全察觉的倾慕。
她并未看那老宦官,仿佛只是情不自禁地发出一声感慨,声音很轻,却清晰地回荡在寂静的厅堂中:
“得萧辰者,得天下。”
这句话,如同惊雷,炸响在老宦官的耳畔,也让垂首而立的萧辰,心脏猛地一跳!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