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槿话音刚落,李善长便率先开口,语气中带着几分审慎的质疑:“朱二公子,你这话虽在理,可‘充盈国库’四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如今百姓刚安定,商户凋零,若想让国库充盈,要么加征赋税,可这会加重百姓负担,违背休养生息的初衷;要么鼓励垦荒,可荒地开垦需时日,短期内难见成效。你既说有办法,不知具体打算从何处入手?”
他这番话直指要害,毕竟在朝堂多年,李善长深知经济发展的困境,对于朱槿这个 “晚辈” 提出的想法,难免心存疑虑 —— 毕竟此前朱槿从未涉足过朝堂经济事务,突然提出这般宏大的目标,实在让人难以完全信服。
一旁的杨思义也连忙附和,作为户部尚书,他对国库的空虚感同身受,眼中满是急切:“李丞相所言极是。如今户部每月能调度的银钱不足二十万两,仅够支撑边境军需与地方基本开支。公子若真有让国库充盈的法子,还请详细说说,也好让我们心中有底。”
朱槿早料到会有这般质疑,脸上不见丝毫慌乱,反而露出胸有成竹的笑容:“两位大人不必着急,我今日叫大家来,便是要拿出实实在在的东西,让各位看到希望。”
说着,朱槿转身对门外朗声道:“来人,让格物院的弟子把东西呈上来。”
话音刚落,门外便传来整齐的脚步声,几名身着青布长衫的格物院弟子鱼贯而入。他们有的双手捧着精致的木盒,有的则合力扛着一架造型独特的农具,动作轻柔且恭敬,显然对这些物品极为珍视。
朱槿率先走到那架农具旁,伸手轻轻扶起它,目光扫过在场众人,缓缓开口介绍:“各位请看,这便是曲辕犁。传统的直辕犁笨重难用,需两牛三人协作才能拉动,一天拼尽全力最多也只能耕地两亩。但这曲辕犁不同,它的犁辕呈巧妙的弧度,仅需一牛一人便可操作,一天便能轻松耕地五亩,效率提升了一倍还多,能大大减轻农民的劳作负担,提高耕地速度。”
他顿了顿,手指轻抚过犁镵与犁壁,继续补充:“更重要的是,与前代的曲辕犁相比,我们这版经过了格物院弟子的改良。犁镵采用更好的锻铁工艺,做得更薄也更锋利,入土时毫不费力;犁壁的弧度也经过反复测算优化,翻土更彻底、更均匀。而且我们还针对不同地域的土壤特性做了调整 —— 南方水田土壤湿润松软,便用窄镵;北方旱地土壤坚硬厚重,就用宽镵。深耕时能达一尺,足以让作物根系深扎;浅耕时仅三寸,也能满足幼苗生长需求,可随土性灵活调整。另外,格物院还研究出了双辕犁,可由两牛并行牵引,适合开垦大片荒地,单日耕地面积能达到 10 亩。”
介绍完曲辕犁,朱槿又从一名格物院弟子手中接过一本线装书。
书册封面由厚实的牛皮纸制成,上面用苍劲的楷书题着四个大字 ——《天工开物》。
他将书举在手中,向众人展示:“这曲辕犁只是格物院研究成果的冰山一角,这本《天工开物》里,记载了格物院弟子研究出的各种农具。我们按‘耕作→灌溉→收获→加工’的农业生产流程,系统分类记载了近 30 种农具,每种农具都详细说明了构造、用法、优势,还有适配的场景。”
说着,他将《天工开物》递向朱标,示意众人传阅。
朱标接过书,小心翼翼地翻开,只见里面不仅有清晰的文字描述,还配有细致的插图,将各种农具的模样、零件都画得一目了然。
李善长、刘基、杨思义三人也迫不及待地凑了过来,轮流翻阅。
当看到书中记载的龙骨水车、筒车、连枷、风车等农具,以及每种农具对应的效率提升数据时,三人脸上满是震惊,眼中闪烁着难以置信的光芒 —— 这些农具若是真能推广开来,大明的农业生产必将迎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朱槿看着众人震惊的表情,心中暗自思索:他们哪里知道,这本《天工开物》并非格物院凭空研究出来的。它本是明代晚期的科技巨着,由科学家宋应星编撰,成书于明崇祯十年(1637 年)。这部着作系统总结了明代农业、手工业的生产技术与经验,被誉为 “中国 17 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内容覆盖作物种植、农具制造、纺织、冶金、机械等数十个领域,其中关于农具的记载尤为详实,既收录了传统农具的经典形制,也记录了明代农具的改良成果,是研究中国古代农业工具史的核心文献。
若不是为了循序渐进,避免太过惊世骇俗,引起不必要的麻烦,他真想把完整的《天工开物》直接扔出来,让众人看看更多超越时代的技术与智慧。但眼下,还是先让大家慢慢接受这些 “研究成果”,一步一步推动大明的发展更为稳妥。
接着,朱槿打开木盒,里面装着细腻的白色粉末与圆润的颗粒状物体,凑近便能闻到一股淡淡的土腥味。“这白色粉末是化肥,” 朱槿拿起一小撮粉末,指尖轻轻捻动,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