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四年十一月,伴随着盖有皇帝玺印的朱红告示,运河沿岸的每一个码头、每一座仓廪、乃至所有相关州县的衙门口和城门边。
这道最新的圣旨,其核心简单直接,却直指漕运积弊的根源——人。旨意完全围绕着三个关键词展开:“涨薪!考核!招人!”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漕运乃国之大脉,吏治不清,则脉络不通。朕决意革新漕运人事,激浊扬清,特颁新规如下:
广开才路,唯才是举!即日起,所有漕运相关职位,无论出身、无论过往、无论年龄,但有一技之长,愿为朝廷效力者,皆可至各地漕运分司报名参试!一经考核通过,即刻录用,查看期三个月,查看期内同享俸禄。
汰弱留强,能者居之!现任所有漕运吏员,一律参加新政考核!考核其读写算数、律例熟知、实务操作。考核不通过者,立予革退!拒不参考者,视同弃职,亦立即开除,绝无姑息!
厚禄养廉,长治久安!所有通过考核、留任及新招录之吏员,皆重新订立雇佣契约。首契以五年为期。兢兢业业、连续两次考核获评良好以上者,可续签十年长契,以示朝廷信重。
其俸禄,自崇祯十五年起,每年递增一成,直至增至现有俸禄之两倍为止! 此后,连续两年考评为‘全甲’最优者,俸禄可再上浮两成!”
圣旨最后明确:“此新规,于漕运系统试行三年。三年之内,但有成效,便为定制,推广天下诸司!”
对于那些长期被排除在体制之外、有才难施的寒门子弟和能人巧匠而言,这无疑是天赐良机!“无论出身过往”一条,打破了延续百年的桎梏,引得无数人摩拳擦掌,准备前往一试。
而对于那些习惯于尸位素餐、浑水摸鱼、或是依靠关系门路混日子的旧吏而言,这则不啻于一道晴天霹雳!
“考核?不及格就开除?”恐慌迅速在他们中间蔓延。有人连夜抱佛脚开始读书习字,有人四处打探考核内容,也有人心生怨怼,暗中串联企图抵制。
但皇帝“拒不参考立予开除”的强硬态度,以及刚刚过去的那场对罗教叛乱的残酷清算所带来的余威,使得任何公开的抵制都难以成形。
更重要的是,“每年涨薪一成,直至双倍”的承诺,又像是一颗蜜枣,让许多原本心中惴惴、但确有几分本事的底层吏员看到了前所未有的希望和奔头!
“厚禄养廉”加“严苛考核”,朱由检试图用这套组合拳,一举打破“低薪-**-低效”的恶性循环,为漕运乃至未来的整个官僚系统,注入新的活力。
运河两岸,因此陷入了一种奇特的躁动之中。读书声竟从一些吏舍中传出,测量、算盘等工具也变得紧俏起来。一场关乎无数人命运的大考,即将来临。而朱由检,正用他独有的方式,试图为这台腐朽的帝国机器,更换一批更有力的“齿轮”。
崇祯十五年元月,年节的余韵尚未完全散去,一道措辞铿锵、意涵重大的圣旨便以八百里加急的速度颁行天下,贴满了大明两京十三省各府州县的要冲之地、军营辕门。这道旨意,彰显了皇帝朱由检在初步稳定漕运后,立即将改革利剑指向另一腐朽重灾区——军事体系——的坚定决心。
圣旨开篇直言:“漕运新政,非旦夕可成,朕深知欲速则不达。然强兵之事,迫在眉睫,刻不容缓!兹为彻底整顿江南卫所,遴选真才,荡涤冗滥,特重开武举,革新旧制!”
其核心内容,石破天惊:
“自崇祯十五年二月始,迄于本年腊月,于南京京师,每月开设一场武举恩科考试!”
“所有南直隶、浙江、江西、湖广等处江南卫所,凡把总及以上武官,必须参加本轮武举考核!考试不合格者,当即革去官职,永不叙用!” 。
武举考试绝非只考弓马蛮力,而是设立五大实战项目:战阵:考校阵法推演、临敌应变之能。练兵:考核组织、训练、节制士卒之方。弓马骑射:此为传统武艺,重在精准与娴熟。武艺:个人搏击与冷兵器运用之术。行军粮草:考究后勤筹划、安营扎寨、粮秣转运之智。
“本次武举,不重虚文,只凭实绩定高下!考评得两个甲等者,授实职百户;得三个甲等者,授实职千户;得四个甲等者,授指挥佥事;若能五项全获甲等,朕亲授指挥使职!” 此条打破了论资排辈的旧习,以成绩直接定官职,诱惑力极大。
“无论男女,无论出身贵贱,无论过往经历,但有报国之心、杀敌之勇、治军之才者,皆可赴京应试!”
对于那些郁郁不得志的下层军官、怀才不遇的民间豪杰、乃至某些有非凡志向的女子而言,这无疑是一条通往功名的崭新大道,皇恩浩荡,机会难得!
而对于那些靠着祖荫、贿赂、或熬资历爬上高位的庸碌无能之辈,这则不啻于一道催命符!每月一考,五项全考,还要和那些可能不知从哪里冒出来的“野路子”同场竞技,不合格立马滚蛋!巨大的恐慌和怨恨在旧军官阶层中迅速蔓延。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