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线战报如同插上翅膀的捷报,接连飞入咸阳宫。
秦军在主将蒙骜的率领下,势如破竹,连克魏国数城。
除了将士用命、指挥得当之外,随军配发的新式军粮——“炒面”,也被将领们在战报中特意提及,赞誉有加。
“此物便携耐储,食用迅捷,大军奔袭,日夜兼程,无需埋锅造饭,极大提升了行军速度与隐蔽性!”
“士卒食用后,腹中充实,精力充沛,于连续作战大有裨益!”
“军心振奋,皆言大王恩德,赐此佳粮!”
一时间,“炒面”之名,随着捷报传遍朝野,成为了秦军此次伐魏的又一大利器。
提出此策的安秦君燕丹,虽未亲临战阵,但其名望在军中乃至朝堂,再次悄然攀升。
然而,处于舆论焦点的燕丹本人,却似乎对此毫不在意。
在将炒面的基本配方和制法详细誊录成册,通过嬴政转交给丞相府后,他便拍拍屁股,彻底当了甩手掌柜。
丞相府内,吕不韦拿着那卷写得清清楚楚、甚至标注了注意事项,如豆粉比例不宜过高以防胀气,储存需防潮等的竹简,心情复杂难言。
他本以为,燕丹会借此机会,插手军粮的生产、调配,甚至安插人手,以此扩大在军中的影响力。
毕竟,这可是实打实的、关乎数万大军后勤命脉的肥差!
可燕丹呢?
交完“作业”后,便再无动静。
甚至当吕不韦派人去安秦君府询问细节时,燕丹也只是让管家传话:“制法已尽书于简,丞相麾下能人辈出,定能妥善办理,丹不便再过多置喙。”
那份洒脱,那种仿佛只是随手丢出一件无关紧要小玩意的态度,让吕不韦在松了口气的同时,又感到一种莫名的憋闷和警惕。
“此人……究竟是真的淡泊名利,无心争权,还是所图更大,以致于连军粮这等要务都看不上眼?”
吕不韦捻着胡须,百思不得其解。
他习惯了算计与争夺,反而无法理解这种“功成身退”的行事逻辑。
而燕丹,早已将炒面之事抛诸脑后。他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了新的“试验田”上。
借着炒面之功和之前积累的一点“薄面”,燕丹再次向丞相府递交了文书,以“需验证豆、黍等作物与新农法适配性,进一步丰富粮食品类,稳固国本”为由,申请在咸阳近郊再划拨几块土地。
这次,吕不韦批得异常爽快。
一来,燕丹之前的“项目”成果显着,无论是高产小麦还是军粮炒面,都证明了其价值;二来,种地总比插手军务、政务要让人放心得多。
很快,毗邻原有试验田的另外三块土质各异的良田,便划归到了安秦君府名下。
消息传到府中,最高兴的莫过于以许稷、禾牟为首的那几位农家子弟。
经过一个冬天的埋头苦读和激烈讨论,他们早已将燕丹传授的那些农学知识消化了大半,个个摩拳擦掌,迫不及待地想要将理论付诸实践!
“君上!新田既得,当尽快规划!依臣等冬日所研,当分田而种,一田深耕细作,施以新法堆肥;一田试行区田之法,蓄水保墒;另一田则可尝试粟豆轮作,以养地力!”许稷激动地指着新绘制的田亩图,眼中闪烁着求知与实践的光芒。
“还有选种!”禾牟补充道,“须得依君上所授‘穗选法’,精心择取颗粒饱满、抗倒伏之良种,单独培育!”
看着这群仿佛打了鸡血般的“农业科研骨干”,燕丹心中甚慰。
这就是他想要的效果——点燃这个时代农人的求知欲和创造力,而不是仅仅依赖他一个人的“金手指”。
“好!具体如何安排,尔等商议着办,所需种子、农具、人手,尽管向管家支取。”燕丹大手一挥,充分放权,“若有难处,再来寻我。”
他这种信任和放权的态度,更让许稷等人感激涕零,干劲十足,立刻投入到热火朝天的春耕准备中去。
然而,就在许稷等人兴冲冲地准备大干一场时,却遇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难题”。
他们打算在新田上使用那效率奇高的曲辕犁进行深耕,却发现——整个咸阳,乃至整个秦国,除了安秦君府原有的那两台,再也找不到第三台曲辕犁!
“君上……”许稷一脸困惑地来找燕丹,“这新式耕犁,为何……为何未曾推广?如此利器,若普及开来,关中农耕效率何止倍增?”
燕丹被问得一愣,眨了眨眼,这才猛地一拍脑袋!
“我去!光顾着搞吃的和军粮了,居然把曲辕犁这茬给忘了!”他内心一阵无语。
当初造出曲辕犁,只是为了验证效果,后来小麦丰收的喜悦和后续一系列事情,让他完全忘了应该把这件“农具神器”上报并推广出去!
以至于现在,曲辕犁还只是他安秦君府试验田里的“独家秘宝”!
“这个……咳咳,”燕丹有些尴尬地摸了摸鼻子,“此前忙于他事,一时疏忽,未曾将图纸献上。我这就去禀明大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