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宫前殿,丞相吕不韦运筹帷幄,调兵遣将,将伐魏的战事安排得滴水不漏,风风火火。
而安秦君府的后院,却另有一番忙碌景象。
燕丹并没有闲着。
他深知,一场战争的胜负,前线将士的勇猛固然重要,但后方粮草的稳定供应,更是维系大军命脉的重中之重。而粮草之中,最直接关系到士兵战斗状态的,便是每日入口的——军粮!
战国时期的军粮,多以耐储存的粟米、黍米为主,出征前制成硬邦邦、能磕掉牙的“糗”或“糒”(干粮),食用时需用水或汤浸泡软化,极不方便,且口感极差,难以提供持续的热量和满足感。
埋锅造饭则需时间,易延误战机,也易暴露行踪。
“面粉既然能做美味的面食,自然也能做成更便携、更耐储的军粮。”燕丹看着院子里那几台日夜不停运转的新式石磨,脑中灵光闪现。
他并没有局限于小麦。他让仆役搬来豆菽(大豆),同样倒入石磨中研磨。
很快,略带焦黄色的豆粉便与雪白的面粉混合在了一起。
“君上,这是要作甚?”许稷好奇地看着燕丹指挥人将豆粉和面粉按一定比例混合,忍不住问道。
豆子虽然耐饥,但吃多了容易胀气,口感也粗糙,通常不被贵族看重。
“做个好东西。”燕丹神秘一笑。他让人起了一口干净的大釜,不用油,直接将混合好的豆面粉倒入锅中,用小火慢慢翻炒。
很快,一股混合着麦香和豆香的独特焦香味便弥漫开来。
燕丹不断搅拌,直到面粉颜色微微加深,散发出熟透的香气才停火。
“此物名为‘炒面’。”燕丹用手指捻起一点炒熟的面粉放入口中,干香扑鼻,虽然有些噎人,但味道竟出乎意料地不错!这是一种极其朴素却扎实的粮食的香味。
“炒面?”许稷等人也学着尝了尝,眼睛一亮,“虽干涩,然麦豆之香甚浓!且极易饱腹!”
“正是!”燕丹点头,“此物妙处在于:一,已熟,可直接食用,无需再烹;二,极耐储存,不易腐坏;三,轻便易携,每个兵士随身带上三五斤,以皮囊或布袋装好,系于腰间,不占地方;四,食用极简,无需埋锅,只需以水或汤调和,即可成糊充饥,甚至情急时干吃亦可!可极大节省行军造饭时间!”
许稷等人都是务实之人,稍一思索,便明白了这“炒面”在军事上的巨大价值!
这简直是长途奔袭、急行军、乃至被困绝境时的救命粮!
“君上大才!此物若用于军旅,必能大大提升我军机动与持久之力!”禾牟激动地说道。
理论可行,但还需实践检验。
燕丹立刻想到了最好的“试吃员”——精力过剩、且愿赌服输必须听他差遣的李信小将军。
他命人将炒好的面仔细装好几个布袋,然后派人去把正在军营里操练的李信给“请”了过来。
李信一听又有新任务,还是试吃一种叫“炒面”的古怪东西,虽然嘴里嘟囔着“燕妹妹尽搞些稀奇古怪的玩意儿”,但基于赌约,还是老老实实来了。
燕丹也不多解释,直接递给他一个水囊和几个炒面布袋,笑眯眯地说:“今日劳烦李将军一件事。带上这些,去城外跑马,模拟行军,射箭,格斗训练,不许停,也不许吃别的,饿了渴了,就只准吃这个炒面喝水。试试看,顶不顶饿,吃下去舒不舒服,会不会没力气。”
李信看着那灰扑扑的面粉袋,一脸嫌弃,但还是接了过来,翻身上马,嘀咕着:“这玩意能顶饿?别跑一半腿软了……”
说罢,他一扬马鞭,骏马嘶鸣着冲出了咸阳城。
燕丹则悠哉悠哉地回府喝茶等待。
整整一天,从清晨到日暮,李信严格按照燕丹的要求,纵马狂奔,演练骑射,挥刀劈砍,中间只靠干噎炒面粉和凉水补充体力。
当晚,李信风尘仆仆、却精神抖擞地回到安秦君府时,脸上早已没了之前的嫌弃,取而代之的是无比的兴奋和惊叹!
“神了!君上!这东西真神了!”李信冲进院子,也顾不上满身尘土,激动地嚷嚷,“跑了一天,愣是没觉得饿得发慌!就是有点干,得就着水往下送,但吃下去肚子里实实在在的,浑身是劲!比那硬得能砸死人的糗粮强太多了!这要是行军打仗带上它,哪还用担心埋锅做饭被敌人发现?边跑边吃都能行!”
看着李信那副发现新大陆的样子,燕丹满意地笑了。
效果和他预想的一样。这简易版的炒面,其理念甚至借鉴了后世抗美援朝时期志愿军战士的“一把炒面一把雪”的艰苦伙食。
在后世看来是条件艰苦的象征,但放在战国时代,这已经是划时代的军粮革新了!
实践成功,燕丹并没有立刻将此事张扬出去,更没有直接去找负责后勤的治粟内史或吕不韦。
他带着一小袋炒面样品,第一时间进宫,找到了正在批阅竹简的嬴政。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