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把手转动。
老夫子抬眼望去,门口站着的是行政部的小张,手里抱着一叠打印纸,额头上沁着细汗。
“出事了。”小张把纸往桌上一放,“十分钟前,财经论坛‘深水区’冒出个热帖,标题是《某头部平台恐无缘首批准入名单》,里面点名说咱们系统备案材料不全,审批流程卡住了。”
会议室里的空气像是被抽走了一截。
老夫子没动,手指在桌面上轻轻敲了两下,像是在数节拍。他转头看向投影屏,屏幕还停在上一章结束时的那张动态关系图上,老赵的名字依旧在缓慢闪烁,但此刻,旁边多出了两个新跳动的红点——代表外部舆情节点已被激活。
“和推演结果,差了十七分钟。”他低声说。
董事会成员们开始交头接耳。有人皱眉:“这消息从哪儿来的?有没有可能是内部泄密?”也有人摇头:“现在不是查源头的时候,得先压下去,不然客户全得炸锅。”
“压?”老夫子笑了下,“拿什么压?发声明说‘我们没被卡’?可审批流程本来就不对外公开,我们越解释,别人越觉得有鬼。”
“那你意思是不管?”一位董事语气上扬。
“不是不管。”老夫子起身,走到投影前,调出【蓝盾预案_V1】,“是换种管法。”
他点了点屏幕,一张时间轴展开,清晰标注出过去六小时内的信息扩散路径:先是匿名邮件在三个核心客户群流传,接着被某个自媒体博主截图加工,挂上“内幕曝光”标签,阅读量三小时内破五万。
“这不是突发谣言,是分段投放。”他说,“第一波试探水温,第二波造势,接下来就该有‘知情人士’接受采访了。如果我们现在沉默,等于把解释权让出去。”
会议室安静了几秒。
“所以你打算怎么回应?”另一位董事问。
“主动开口。”老夫子打开一份文档,“发布《关于行业政策调整的几点事实说明》。不提谣言,也不否认压力,只讲三件事:我们什么时候提交的材料、受理编号是多少、目前处于哪个审批环节。全部可查证。”
“万一人家说你是伪造编号呢?”
“那就让他们去查。”老夫子淡淡道,“政府平台支持实时核验。我们可以邀请重点客户,当场连线技术部,调取原始记录。”
有人冷笑:“你这是把底牌摊桌上啊。”
“底牌不怕摊。”老夫子收回目光,“怕的是藏来藏去,最后被人说成心里有鬼。我们现在最缺的不是证据,是信任。而重建信任最快的方式,就是比谣言跑得更快地讲真话。”
争论持续了近四十分钟。有人担心太透明会暴露运营细节,也有人认为强硬辟谣更稳妥。最终,投票表决通过老夫子的方案,由他牵头成立应急协调小组,全权负责对外沟通。
散会后不到二十分钟,声明初稿已传至高管群。标题如他所说,没有“郑重声明”四个字,而是平实得近乎枯燥:《关于近期行业政策调整的几点事实说明》。
第一条写着:“我司已于本月八日完成全部申报材料上传,受理编号为SP-0173,可在市数字经济服务平台公开查询。”
底下附上了操作指引截图。
与此同时,三名客户代表陆续抵达公司,要求面谈。第一位是远通物流的李经理,人还没坐下,就把录音笔摆在会议桌上,动作干脆利落。
“老总,我不绕弯子。”他说,“市场上都在传你们拿不到资质,我们合同里可是写了服务连续性条款的。要是真断了,损失谁担?”
老夫子没急着回答,而是打开平板,播放一段视频。画面中,一条时间轴缓缓推进,精确到分钟地还原了申报全过程:材料准备会议、法务审核签字、系统提交时间戳、平台自动回执。
“这是金手指系统自动生成的留痕记录。”他说,“全程无人工干预。你现在打客服电话,也能查到同样的进度。”
李经理盯着屏幕,眉头慢慢松开。
“但我听说,你们有个模块还没过合规测试?”他又问。
“确实。”老夫子点头,“上周五提交的接口模块正在复审,原因是第三方检测机构临时调整了标准。但我们已在四十八小时内完成修改并重新上传。最新状态是‘待受理’。”
他顿了顿:“如果你愿意,我现在就可以让技术同事远程接入平台,给你看最新的提交凭证。”
对方沉默了几秒,终于收起了录音笔。
“行。”他说,“我们先不撤合作,但要加个补充协议——如果因为资质问题导致服务中断,你们得按合同金额双倍赔付。”
老夫子当场签字。
第二位客户来自宏达集团,态度更为谨慎。他们带来了书面质询函,要求三天内给出官方答复。老夫子没拖,现场安排专人对接,并承诺每二十四小时提供一次进展更新。
第三位原本已准备终止谈判,但在听到“五分钟内响应所有咨询”的承诺后,同意转入为期两周的观察期。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