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帝居于蒲坂宫殿,殿外雨幕连月不绝,黄河流域的水患奏报如雪花般送入殿内。鲧治水九年无果,反因堵截之法致洪水漫溢,百姓流离,舜帝召集群臣议事时,阶下百官皆垂首无言,唯有刚被举荐的禹,身着粗布麻衣,立于殿中,眼神坚定如磐石。
“陛下,臣请往治水!”禹声如洪钟,打破殿内沉寂。他刚自鲧的治水营地归来,见沿途百姓以木为舟、以草为衣,孩童饿得面黄肌瘦,心中早已燃起治水之志。舜帝见他虽年轻,却无半分怯懦,又念及鸿蒙宗曾送来的水情图,便取过案上那卷以鸿蒙蚕丝织就的图卷,递到禹面前:“此乃道尊龙宇所赐水情图,图中详绘黄河支流、山脉走向,更标注了地下暗河脉络,你若能依图治水,便是人族之幸。”
禹双手接过水情图,只觉图卷入手微凉,展开时竟有微光流转。图上以金色线条勾勒出黄河主干道,从昆仑山源头直至东海入海口,支流如蛛网般蔓延,标注着“龙门险段”“三门峡淤塞区”等关键之地,甚至连每处河床的深浅、泥沙淤积厚度都清晰可见。他曾随鲧走遍黄河沿岸,此刻对照图卷,才惊觉以往治水竟如盲人摸象——鲧执着于在河岸筑堤,却不知下游三门峡淤塞,洪水无处宣泄,堤坝越高,溃决时灾害越重。
“臣定不负陛下所托,不负道尊所赠至宝!”禹跪地叩首,额头触地时,眼中已蓄满决心。三日后,禹率百名治水工匠启程,临行前舜帝亲赐玄圭,言“持此圭,如朕亲临,各州郡需全力配合”。队伍行至黄河中游的龙门山,此处两山对峙,黄河水被挤压在狭窄河道中,每逢汛期便漫过两岸,淹没良田。禹展开水情图,见图中标注“龙门山底有暗河,可凿山通河,导水入暗河”,便即刻命工匠搭起木架,以青铜工具开凿山体。
彼时正值盛夏,烈日灼灼,禹每日头戴斗笠,身着短褐,与工匠一同凿石运土。汗水浸透衣衫,他便拧干再穿;手掌磨出血泡,他便裹上麻布继续劳作。有工匠见他身为统帅却如此辛苦,劝他歇息,禹却摇头道:“百姓在水中漂泊,一日不得安宁,我等便一日不能停歇。”水情图的妙用远不止标注地形,夜间看图时,图中竟会显现当夜的水流速度、水位变化,禹据此调整开凿进度——白日凿山,夜间便指挥工匠在下游挖掘导流渠,避免开凿时洪水漫溢。
一日,山体突然发生坍塌,三名工匠被困在石堆后。禹见状,不顾众人阻拦,手持玄圭冲上前,依水情图所示的山体薄弱处,指挥工匠用木柱支撑,再小心翼翼清理石块。历经两个时辰,终于将被困工匠救出。脱险的工匠跪地致谢,禹扶起他们时,却见自己的手臂被石块划伤,鲜血染红了玄圭。他却只笑道:“只要能治水成功,些许伤痛何足挂齿。”
如此过了半年,龙门山的开凿工程终于完成。当第一股黄河水顺着开凿出的河道流入暗河时,两岸百姓欢呼雀跃,纷纷捧着自家仅存的粮食,送到治水营地。禹站在河岸,看着平稳流淌的河水,取出水情图对照,见暗河与下游的洛水相连,洪水可通过暗河、洛水汇入东海,心中稍定。他深知治水非一日之功,便命人在龙门山设立治水驿站,留部分工匠驻守,自己则带着其余人前往下一处淤塞地——三门峡。
三门峡因河中矗立三座石岛,形似门阙而得名,此处水流湍急,泥沙淤积严重,鲧曾在此筑堤,却被洪水冲垮三次。禹抵达后,依水情图所示,发现三座石岛下方有天然水道,只是被泥沙堵塞。他便改变鲧的堵截之法,采用“疏堵结合”之策:一方面命工匠清理石岛下方的泥沙,疏通天然水道;另一方面,在河道两侧修建低矮的导流堤,引导水流分道而行,减缓流速。
清理泥沙时,工匠们发现河底有大量巨石,青铜工具难以撼动。禹想起水情图中曾标注“三门峡石质疏松,可引上游活水冲击”,便派人在上游筑起临时水坝,积蓄水量。待水坝蓄水至一定高度,禹下令开坝放水,湍急的水流裹挟着泥沙,如猛虎般冲击河底巨石。只听“轰隆”一声,巨石被水流冲开,河道瞬间通畅。工匠们见状,无不惊叹水情图的神奇,更敬佩禹的智慧。
又过三月,三门峡的治水工程竣工。禹派人前往蒲坂,向舜帝奏报治水成效。舜帝接报后,大喜过望,命人将禹的功绩昭告天下。各州郡听闻龙门、三门峡治水成功,纷纷派人前往治水营地,请求禹前往本州治理水患。禹却并未自满,他深知黄河流域水患遍布,便依据水情图,将治水队伍分为六路,分别前往冀、兖、青、徐、扬、荆六州,自己则坐镇中枢,统筹调度。
每路队伍出发前,禹都会亲自讲解水情图中对应州郡的水文地形,传授“疏堵结合、因势利导”的治水之法。他还命人将水情图临摹多份,分发给各队统领,叮嘱道:“此图乃道尊所赐,蕴含天地水文之理,你们务必依图行事,不可擅自更改。”各队统领领命而去,数月后,各州郡陆续传来捷报——冀州疏通漳水,兖州清理济水淤塞,青州疏导潍水……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