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章:时代浪潮中的坚守:一场让乡村灵魂永续的深情守护
清明时节的林家村,细雨淅淅沥沥地洒在青石板路上,把村口的百年老槐树洗得愈发苍翠。村东头的“乡村记忆馆”里,却透着一股与时节不符的热闹——来自省文旅厅的考察组正围着展柜里的旧物件驻足观看,而八十岁的林悦坐在轮椅上,由苏晓舟推着,正给考察组的人讲述每件老物件背后的故事。
“您看这个竹编粮囤,”林悦的手指轻轻指向展柜,声音虽有些沙哑却格外清晰,“这是村里老竹匠张师傅年轻时编的,能装两百多斤粮食。改革开放前,村里家家户户都靠它存粮,赶上丰收年,粮囤装满了,村民们就坐在粮囤旁边唱山歌,那热闹劲儿,现在想起来还像在眼前。”
考察组组长李厅长俯身看着粮囤上细密的竹编纹路,感慨道:“林老夫人,这些老物件不仅是林家村的记忆,更是整个时代的缩影啊!现在很多乡村都在追求‘现代化’,却丢了自己的根,而林家村能把这些宝贝完好地保存下来,还能让年轻人愿意了解、愿意传承,太不容易了。”
林悦轻轻点头,眼神里多了几分凝重:“李厅长,您说得对。这些年村里发展快,盖了新楼、修了新路,可我总怕,要是把这些老物件、老手艺、老故事都丢了,林家村就不是林家村了。就像人没了记忆,再富有也空落落的。”
这番话让李厅长深有感触。这次考察组来林家村,正是为了调研“乡村文化保护与现代化发展”的课题。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很多乡村在快速发展中出现了“千村一面”的问题——老房子被拆、老手艺失传、方言逐渐消失,原本各具特色的乡村,慢慢变成了一模一样的“新农村”。而林家村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还能守住文化根脉,无疑为这个课题提供了最好的样本。
考察组在村里待了三天,不仅参观了“乡村记忆馆”、老手艺培训班,还走访了村民,听老人们讲过去的故事,看年轻人用短视频传播老手艺。离开那天,李厅长握着苏晓舟的手说:“苏总,林家村的实践太有价值了!我们准备把你们的‘文化保护模式’在全省推广,还要帮你们申请‘国家级传统村落’,让更多人知道林家村的故事,让更多乡村学会在发展中坚守自己的根。”
这个消息让林家村的村民们都格外激动。可谁也没想到,半个月后,一场“危机”却悄然而至——市里的房地产开发商王总带着规划图来到村里,说想在林家村旁边建“乡村度假小镇”,要占用村里的老宅基地和部分农田,还承诺给村民们高额补偿,让大家搬到新盖的公寓楼里。
“乡亲们,”王总拿着扩音喇叭,在村文化广场上说得唾沫横飞,“只要你们同意拆迁,每户不仅能拿到五十万补偿款,还能分到一套一百二十平米的电梯房!以后咱们这建度假小镇,大家还能在小镇里上班,一个月挣好几千块,比种地、做手工强多了!”
这话一出,村里立刻分成了两派。一部分村民动了心——尤其是家里孩子要在城里买房、结婚的,觉得五十万补偿款是笔不小的数目,还能住上电梯房,是件“划算”的事。村民老周就是其中之一,他儿子在城里谈了对象,女方要求必须有房,老周正愁没钱,一听有五十万补偿款,立刻说:“我同意拆迁!我家那老房子又破又旧,早就该拆了!”
可另一部分村民却坚决反对。周阿婆的扎染作坊就在老宅基地上,作坊里不仅有她用了几十年的扎染木架,还有她收集的上百种染料配方,要是拆了作坊,她的扎染手艺就没地方传承了。“我不拆!”周阿婆拄着拐杖,激动地说,“这作坊是我婆婆传给我的,我又传给了村里的年轻人,要是拆了,我怎么对得起祖宗?怎么对得起信任我的孩子们?”
两派村民各执一词,在广场上吵得不可开交。苏晓舟看着眼前的混乱,心里又急又痛。他知道,要是同意拆迁,村里的老宅基地、老作坊、老农田都会消失,“乡村记忆馆”里的老物件就成了没有根基的摆设,林家村这么多年坚守的文化根脉,很可能就此断裂;可要是不同意,那些想拿补偿款改善生活的村民,又会对他有意见,甚至可能影响村里的团结。
当天晚上,苏晓舟把村里的老党员、老艺人、村民代表召集到一起开会,可开了整整一夜,也没达成一致意见。第二天一早,苏晓舟拖着疲惫的身体去看望林悦,把情况跟母亲说了。
林悦听完,沉默了很久,然后让苏晓舟把她推到窗边,看着窗外细雨中的老槐树,缓缓说:“晓舟,你还记得你小时候,我带你去看村里的老油坊吗?那时候油坊里的石磨要六个人才能推得动,榨油的时候,整个村子都飘着油香。后来有人说要拆了油坊盖砖厂,村民们都不同意,连夜守在油坊里,最后才把油坊保住。现在想想,要是那时候油坊拆了,咱们现在就再也看不到老石磨,再也闻不到那种油香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