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乡村振兴辐射:一场让幸福能量传递的温暖远征
立春刚过,林家村的田埂上就冒出了新绿。村口那棵百年老槐树下,挤满了来自周边五个村子的村民,他们手里攥着皱巴巴的纸条,上面记着自家种的蔬菜、养的家禽数量,眼神里满是期待。而人群前方,六十岁的苏晓舟正拿着扩音喇叭,声音洪亮地说:“大家别着急,今天把大家请来,就是想跟大家商量,咱们一起搞‘联村产业联盟’,把各村的好东西集中起来卖,让大家都能多赚钱!”
这话一出,人群瞬间炸开了锅。邻村红星村的村民王建国第一个站出来,嗓门比苏晓舟还大:“苏总,您这话是真的?我们村种的西红柿,每年都愁卖不出去,有的烂在地里,有的只能低价卖给贩子,要是真能跟着你们林家村赚钱,我们肯定愿意!”
王建国的话,说出了大家的心声。这几个村子,跟林家村一样,都是以农业为主,可因为没有销路、没有技术,好东西卖不上好价钱。就拿红星村来说,村里种了两百多亩西红柿,品种好、口感甜,可每年成熟的时候,只能等贩子上门收购,贩子压价压得厉害,一斤最多给八毛钱,村民们忙活一年,也赚不了几个钱。
苏晓舟看着大家急切的眼神,心里很不是滋味。其实,提出“联村产业联盟”,是母亲林悦的主意。前几天,林悦去县城看病,路上遇到了红星村的村民李婶,李婶背着一筐西红柿,要去县城卖,结果走到半路,筐子漏了,西红柿滚了一地,李婶坐在路边哭,说这筐西红柿要是卖不出去,家里的孙子就没钱交学费了。
林悦把李婶扶起来,帮她把西红柿捡起来,又给了她两百块钱,让她先给孙子交学费。回到家后,林悦就跟苏晓舟说:“晓舟,咱们林家村富了,可周边的村子还穷着,咱们不能忘了本。你想想办法,把周边村子的产业带动起来,让大家一起富,这才是真正的乡村振兴。”
苏晓舟觉得母亲说得对。这些年,林家村靠着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老手艺传承,村民们的人均年收入已经超过了五万块,可周边村子的人均年收入还不到两万块。于是,他立刻联系了周边五个村子的村支书,召集村民们来林家村开会,商量“联村产业联盟”的事。
“王大哥,您放心,我这话绝对算数!”苏晓舟看着王建国,认真地说,“咱们‘联村产业联盟’,主要做三件事:第一,统一收购各村的农产品,按照高于市场价两成的价格收,让大家不愁卖;第二,统一包装、统一品牌,把咱们的农产品打造成‘林家村周边联盟’品牌,卖个好价钱;第三,统一培训技术,让大家种出更高品质的农产品,还教大家做电商、做直播,自己也能卖货。”
苏晓舟的话刚说完,人群里就响起了热烈的掌声。红星村的村支书张大山激动地说:“苏总,我们红星村第一个报名!明天我就组织村民们,把村里的西红柿、黄瓜都统计好,等着你们来收!”
其他村子的村支书也纷纷表态,愿意加入“联村产业联盟”。当天下午,苏晓舟就成立了“联村产业联盟”工作组,组员包括林家村的电商能手小郑、种植专家老周、文创团队负责人小林,还有各个村子的村支书。工作组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去各个村子统计农产品数量,制定收购计划。
第二天一早,苏晓舟就带着工作组去了红星村。刚到村口,就看到村民们已经排起了长队,手里都提着装满农产品的篮子、袋子。王建国更是推着一辆三轮车,上面装满了红彤彤的西红柿,看到苏晓舟,他笑着说:“苏总,您看我这西红柿,个个都熟得正好,口感甜得很!”
苏晓舟拿起一个西红柿,擦了擦,咬了一口,酸甜多汁,确实好吃。他笑着说:“王大哥,您这西红柿品质太好了,我们按照一块钱一斤收,比贩子给的八毛钱高两成,您看行不行?”
王建国一听,眼睛都亮了:“一块钱一斤?太行了!苏总,您真是我们的大恩人啊!”
当天,工作组就在红星村收购了五千多斤西红柿、三千多斤黄瓜、两千多斤茄子。村民们拿到钱的时候,脸上都笑开了花。李婶拿着卖西红柿赚的三百多块钱,激动地说:“这下好了,孙子的学费有着落了!苏总,以后我们就跟着您干了!”
收购完红星村的农产品,苏晓舟又带着工作组去了其他村子。短短一个星期,就收购了二十多万斤农产品。可新的问题来了——这么多农产品,怎么储存、怎么包装、怎么销售?
林家村的农产品加工厂虽然有冷库,但容量有限,根本装不下二十多万斤农产品;包装需要设计统一的包装盒、标签,还需要购买包装材料,算下来得花十几万;销售方面,虽然林家村有电商渠道和直播团队,但一下子多了这么多农产品,现有的渠道根本卖不完。
“苏总,这可怎么办啊?”小郑着急地说,“要是这些农产品卖不出去,放坏了,咱们不仅亏了钱,还辜负了村民们的信任。”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