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城乡融合新篇:一场让乡村与城市双向奔赴的温暖旅程
立秋后的林家村,褪去了盛夏的燥热,空气中飘着桂花的甜香。村口的“林家村城乡对接服务站”前,停着几辆印着“城市生鲜直供”的货车,村民们正忙着把刚采摘的蔬菜、水果装上货车,脸上满是期待。
“王婶,您这青菜得装整齐点,城里客户就喜欢看新鲜又规整的农产品。”负责对接城市商超的年轻人小郑一边帮王婶搬菜筐,一边叮嘱道。
王婶笑着点头:“知道啦!这可是要运到省城大超市的,可不能马虎。自从咱们村跟城里对接上,我家的青菜再也不愁卖了,价格还比以前高了不少呢!”
可就在货车准备出发时,小郑的手机突然响了。挂了电话,他的脸色一下子沉了下来:“王婶,不好了!省城那家商超说咱们的青菜农药残留检测超标,要取消今天的订单,还说以后可能不跟咱们合作了!”
王婶手里的菜筐“哐当”一声掉在地上,青菜撒了一地:“不可能啊!咱们的青菜都是按规定种的,没打多少农药,怎么会超标呢?”
周围的村民也围了过来,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是不是检测错了?咱们的菜都是绿色蔬菜,怎么会有问题?”“要是商超不跟咱们合作了,咱们的菜卖给谁啊?”“这城乡对接刚有点起色,可不能就这么黄了!”
这一幕正好被来服务站查看情况的林悦看到。她赶紧安抚村民:“大家别着急,检测结果可能有问题,咱们先重新检测一次,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
林悦立刻联系了县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工作人员很快就到了村里,对青菜进行了抽样检测。等待结果的时间里,村民们都坐立不安,王婶更是急得直掉眼泪:“我家就靠种青菜过日子,要是真卖不出去,这日子可怎么过啊?”
林悦拍了拍王婶的肩膀:“您放心,就算这次检测真的有问题,咱们也能解决。而且我相信咱们的青菜没问题,肯定是哪里出了误会。”
下午,检测结果出来了——青菜的农药残留完全符合国家标准,之前商超的检测结果是因为检测设备出了故障,属于误判。林悦赶紧把结果告诉了商超,商超负责人也很抱歉,不仅恢复了订单,还承诺会补偿村里的损失。
看着货车顺利出发,村民们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可林悦却意识到,城乡对接不能只停留在“卖农产品”这一层面,还得解决“信任、渠道、服务”等更多问题。当天晚上,她就和苏然、晓艺,还有几个村的支书一起商量,决定启动“城乡融合计划”,从三个方面推进城乡对接:一是建立“农产品溯源体系”,让城里客户能查到农产品的种植、施肥、检测全过程,放心购买;二是开通“城乡便民服务通道”,帮村民代买城里的生活用品、代送农产品给城里的亲友,也帮城里人代买村里的土特产、安排乡村旅游;三是开展“城乡文化交流活动”,让城里的孩子来村里体验农耕生活,让村里的孩子去城里参观博物馆、科技馆,促进城乡文化融合。
可计划刚启动,就遇到了第一个难题——建立“农产品溯源体系”需要给每一批农产品贴溯源二维码,还得购买检测设备、建立数据库,算下来得花几万块。村里的资金有限,几个村的支书都有些犹豫。
“要不,咱们跟城里的商超商量一下,让他们也出一部分钱?”苏然提议,“溯源体系建好了,不仅咱们的农产品好卖,他们也能吸引更多客户,这是双赢的事。”
林悦觉得有道理,第二天就去了省城的几家商超。负责采购的李经理听了林悦的想法,很是支持:“林总,这个溯源体系确实好,现在城里的消费者越来越重视食品安全,有了溯源码,他们买得放心,我们的销量也能上去。我们可以出一半的费用,还可以帮你们推广溯源体系。”
有了商超的支持,“农产品溯源体系”很快就建起来了。村民们在采摘农产品后,会先进行自检,合格后贴上溯源二维码,上面记录着农产品的品种、种植时间、施肥情况、检测结果等信息。城里的客户扫描二维码,就能看到这些信息,买得格外放心。
王婶的青菜贴上溯源码后,销量比以前翻了一倍,还有不少客户专门找她订购:“王婶,您的青菜有溯源码,吃着放心,以后我家的青菜就从您这儿买了!”
解决了农产品销售的信任问题,“城乡便民服务通道”也很快开通了。林悦在服务站设了一个“便民服务窗口”,由村里的年轻人小敏负责。村民们有需要代买的东西,只要告诉小敏,小敏就会通过城里的合作超市下单,第二天就能把东西送到村里;城里的客户想要买村里的土特产,也可以通过服务站下单,当天就能发货。
村里的张大爷想给在城里工作的儿子寄点花生,可不知道怎么寄。小敏帮他打包好,通过便民通道寄了出去,还帮他跟儿子视频,让儿子确认收到了花生。张大爷高兴地说:“这便民通道太方便了!以前寄东西得跑到镇上,现在在村里就能寄,还能跟儿子视频,真是太好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