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跨村协作困局:一场让乡村抱团发展的破局之路
大暑时节的林家村,骄阳似火,村口的老槐树枝繁叶茂,却挡不住热浪滚滚。村会议室里,气氛比室外还要热烈——林悦正和周边五个村子的村支书围坐在一起,桌上摊着一张泛黄的乡村地图,每个人脸上都带着焦急。
“林总,不是我们不愿意合作,可这灌溉渠要是修起来,得占我们村三亩地,村民们肯定不同意!”邻村红星村的张支书皱着眉,手指在地图上的灌溉渠路线上敲了敲,“去年修公路占了两亩地,村民们还没缓过劲来,这次再占地,我这村支书都要当不成了!”
旁边的向阳村李支书也跟着点头:“张支书说得对!而且修灌溉渠得花不少钱,咱们六个村,怎么分摊?万一钱花了,渠没修好,或者修好后灌溉效果不好,谁来负责?”
这场跨村协作会议,是林悦提议召开的。自从林家村通过生态农业、非遗活化、数字助农实现增收后,周边几个村子纷纷上门取经,希望能跟着林家村一起发展。林悦调研后发现,这五个村子各有优势——红星村种玉米、向阳村种蔬菜、东风村养牛羊、河西村种果树、靠山村落花生,可因为缺乏统一规划,各自为战,不仅资源浪费严重,还经常因为灌溉、土地、销路等问题闹矛盾。
比如,每年旱季,几个村子都会抢着用河里的水灌溉,有时候还会发生争执;收获季节,大家都把农产品拉到同一个集市卖,互相压价,最后谁都赚不到钱。林悦想牵头搞“跨村协作计划”,整合六个村子的资源,统一规划种植、共享灌溉设施、联合开拓市场,可没想到刚提出修跨村灌溉渠的想法,就遇到了阻力。
“各位支书,我知道大家有顾虑,”林悦拿起地图,指着灌溉渠的路线,“这条灌溉渠从河西村的水库出发,经过向阳村、红星村,最后到我们林家村,全长五公里,修好后能灌溉六个村子的两千多亩农田,再也不用抢水了。至于占地问题,我们可以用林家村的集体土地补偿给红星村,每亩地每年补偿一千块,补偿十年,而且修渠的人工,优先雇红星村的村民,让大家多一份收入。”
张支书愣了一下,显然没料到林悦会提出这样的解决方案:“用你们村的地补偿我们?这……这合适吗?”
“没什么不合适的,”林悦笑着说,“跨村协作就是要互相帮助,不能只想着自己村的利益。至于修渠的资金,我已经跟县农业局申请了一部分补贴,大概能覆盖三成,剩下的七成,咱们六个村按受益面积分摊,受益多的村多拿点,受益少的村少拿点,这样公平合理。”
李支书还是有些犹豫:“可万一渠修不好怎么办?咱们都是农民,攒点钱不容易,可不能打水漂。”
“这个大家放心,”林悦拿出一份详细的施工方案,“我已经联系了县水利局的工程师,他们会全程指导施工,还会帮我们监督工程质量。而且施工前,咱们会跟施工队签合同,明确工程质量和工期,要是出现问题,施工队得负责返修,还得赔偿损失。”
在林悦的耐心劝说下,五个村的支书终于松了口。张支书率先表态:“既然林总想得这么周到,我就同意了,回去我跟村民们好好说说,肯定能做通他们的工作。”
其他村支书也纷纷点头,会议总算达成了共识。可林悦知道,这只是跨村协作的第一步,接下来还有更多的难题等着她。
果然,没过几天,红星村就出了状况。张支书带着几个村民代表找到林悦,一脸为难:“林总,村民们还是不同意占地,说补偿的钱太少,而且担心灌溉渠修好后,水流不到他们村的农田里。”
林悦赶紧跟着张支书去了红星村,在村民大会上,她耐心地解释:“大家放心,补偿的钱是按照县里的标准定的,而且我们还会优先雇大家去修渠,每天能挣两百块,一个月下来就是六千块,比种地挣得多。至于水流的问题,工程师已经设计好了,每个村子都会修分支渠,保证大家的农田都能浇上水。”
可村民们还是不买账,一个叫王二柱的村民站起来说:“林总,话是这么说,可谁知道以后怎么样?万一你们林家村把水都占了,我们村还是没水用,那我们的地不就白占了?”
“我以林家村村委会的名义向大家保证,绝对不会出现这种情况!”林悦坚定地说,“我们可以签订一份协议,明确每个村子的用水量,要是林家村多用水,就赔偿大家的损失。而且灌溉渠修好后,咱们六个村会成立一个管理小组,每个村派一个代表,共同管理灌溉渠,保证公平公正。”
林悦的承诺让村民们渐渐放下了顾虑,王二柱挠了挠头:“既然林总都这么说了,我们就信你一次。要是真能像你说的那样,我们也愿意支持。”
解决了红星村的问题,灌溉渠项目终于顺利开工了。六个村子的村民一起上阵,有的挖渠,有的运材料,有的和水泥,工地上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林悦每天都去工地查看进度,有时候还会和村民们一起干活,手上磨出了水泡也不在意。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