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在京城,无数高层的目光聚焦于此。
虽无人亲临现场,但这起案件牵动着太多人的神经。
就在这一刻,祁同伟这个名字,被不少人默默记下。
而当事人自己,却浑然不知。
汉东高院判决刚出,最高法的批复便火速下达,几乎是秒批。
更耐人寻味的是行刑的时间安排——
第二天,正是遇难者“三七”祭日。
汉东郊区,一座废弃矿山早已准备妥当。
早在祁同伟归来时,这里就被划出一片空地,简单布置成行刑场所。
没有仪式,没有场面,最朴素不过。
可即便如此,仍引起广泛关注。
庭审期间,始终未明示执行方式。
按国际惯例,普遍推测会采用注射。
毕竟时代不同了,枪决常被视为对人格的羞辱。
可这一次,汉东偏偏选择了枪决。
这个决定,释放出极为强烈的信号。
一时之间,外界议论纷纷,有人不解,有人震动。
但对于国内百姓而言,这个消息令人振奋。
尤其是受害者家属,格外感念这个时间的选择——
正逢“三七”,民间素有追思传统。
这样一个日子,既是对亡者的告慰,也是对生者的交代。
消息传出,街头巷尾奔走相告,互联网上热议不断。
人们讨论的焦点,并非所谓“严酷”。
相反,大家都在说:这判决,有人情味。
因为这个时间点的背后,藏着一种态度——
法治不是冰冷的条文,而是站在人民这一边。
老百姓其实很简单,只要你心里装着他们,
哪怕只做一件小事,他们也会记很久。
这件事,迅速点燃了汉东的舆论场。
由于枪决公告发布在庭审结束的第二天,消息一出,许多人得知地点后,便连夜动身,争抢最佳观看位置。
往日冷清的矿山,转眼间竟成了人潮涌动的聚集地,络绎不绝的人从四面八方赶来。
这里原本设有矿山派出所,虽挂着派出所的名头,但编制极小,人员稀少。
所里就一个所长、三个副所长、两名正式民警,再加上四五名辅警,勉强撑起日常运转。
当初选址在此,本是图个清静,谁料今日却要承担如此重压。
所长心里既紧张又激动——这么个小单位,居然被推到风口浪尖,若能妥善应对,或许能在上级面前露脸,将来仕途也多一分希望。
可随着前来围观的人越来越多,他的心情逐渐从兴奋转为焦虑。
起初一人问他这儿是不是行刑的地方,他还能笑着点头;
再来两人问,他也还能应付;
等到第五十个人反复确认时,他脸上的笑容已经有些僵硬了。
现在才凌晨三点,人群就已经开始聚集。
尽管正值夏季,但这股热情来得太过汹涌。
眼看势头不对,所长不敢耽搁,立即向上级汇报,没有丝毫犹豫。
分局迅速将情况上报市局,赵东来亲自打电话向祁同伟报告。
祁同伟正在睡梦中,手机铃声划破寂静,他猛地惊醒。
电话一通,赵东来的语气让他瞬间清醒过来:
“祁厅长,我是赵东来。
矿山那边,出现大规模人员聚集迹象。
十分钟前派出所刚报上来,您看怎么处置?”
祁同伟听完,立刻把手机调成免提,一边穿衣一边下令:
“马上通知全市所有值班警察,除留岗人员外,所有机动警力全部赶赴矿山路,实施临时交通管制。
必须确保明天行刑不受干扰,同时预留通道供执行人员通行。
我马上赶过去,你负责指挥交通调度,协调市正府配合。”
赵东来应了一声“明白”,随即挂断电话。
祁同伟连屋里的梁璐都没顾上打招呼,抓起外套就冲出门去。
凌晨三点的京州街头本该空旷冷清,可越靠近郊区,路上车辆反而越来越多。
车流如织,不像深夜,倒像是清晨上班高峰。
但他已无暇细想,只一心加速驶向现场。
当车子驶近城郊矿山路岔口,看到闪烁警灯的交警时,他才稍稍松了口气。
他朝路口执勤的民警微微点头,随即驱车进入矿区。
这一幕,被站在人群中的赵东来默默看在眼里。
他也想立刻跟上去,毕竟在领导身边才能体现自己的分量。
可眼下最重要的,是服从命令、守住秩序。
想到这儿,他忽然记起什么,掏出手机直接拨通号码:
“交警队长吗?给你二十分钟——
支队一半警力马上赶到城郊!
不管有没有休假,辅警也给我调一半过来!
别讲条件,这是死命令!”
此时,祁同伟已抵达矿山刑场区域。
放眼望去,四周早已围满了上千名群众,喧哗声此起彼伏,谁也听不清他们在议论什么。
现场执勤的警力也已增至近百人,层层布防,神情紧绷。
谁都清楚,这才不到半小时,人流已经失控。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