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阳如血,将棘城的断壁残垣染得愈发狰狞。努尔哈赤强撑着疲惫身躯,缓缓起身,从雪地中拔出佩刀。他望着满目疮痍的战场,耳边还回荡着厮杀的余音,心中五味杂陈。
棘城之战虽暂时告捷,可城中军民死伤惨重,粮草器械损耗巨大。城墙上的士兵们拖着沉重的步伐修补破损之处,血腥味混着桐油燃烧后的刺鼻气息,在空气中弥漫不散。努尔哈赤深知,这不过是短暂的喘息,刘备怎会善罢甘休,下一场恶战随时可能降临。
当晚,棘城议事厅内,油灯昏黄的光晕摇曳不定。努尔哈赤、方孝孺、李世民等人围坐在一起,商讨战后事宜。李世民捋着胡须说道:“此番虽击退刘备,但他必定会重整旗鼓。我们需尽快巩固防线,整合兵力。”
方孝孺点头,展开新绘制的地图,分析道:“主公,高句丽援军虽及时赶到,但我们的根基仍不稳。辽东一带,刘备在多地设有据点,随时可能对棘城形成合围之势。当务之急,一是加强与高句丽的联系,确保盟约稳固;二是派人深入刘备后方,扰乱其补给线。”
努尔哈赤沉思片刻,目光坚定:“就依先生所言。李世民兄,还望贵军能暂留一段时间,协助我们加固城防。多铎,明日你便带人前往高句丽,送上我们的谢礼,顺便商议进一步合作之事。”
与此同时,刘备军中。败退回营的刘备面色阴沉,坐在主帅大帐中,一言不发。张良和诸葛亮对视一眼,张良率先打破沉默:“主公,此次虽败,但我军根基未损。高句丽援军来得突然,才让我们措手不及。”
诸葛亮也道:“不错。如今我们应调整策略,棘城易守难攻,正面强攻损耗太大。可先切断其与外界的联系,围困棘城,待城中粮草耗尽,不攻自破。”
刘备微微颔首,眼中闪过一丝狠厉:“好!即刻派人封锁棘城周边要道,同时我络其他势力,许以重利,让他们从旁协助,牵制努尔哈赤和李世民。叶白夔,你率人去探查高句丽的粮草运输路线,寻机破坏。”
几日后,多铎带着礼物和努尔哈赤的亲笔信前往高句丽。途中,他却发现原本畅通的道路上出现了刘备军的暗哨。多铎意识到情况不妙,立刻派人乔装打扮,绕道而行。然而,还是晚了一步。在距离高句丽边境不远的地方,他们遭遇了叶白夔率领的伏兵。
双方展开激烈厮杀,多铎虽勇猛善战,但寡不敌众,队伍死伤惨重。关键时刻,高句丽方面得到消息,派出军队前来接应,才将多铎救出。多铎狼狈地抵达高句丽,见到李世民后,将途中遭遇如实相告。李世民怒不可遏:“刘备竟敢如此,看来他是铁了心要破坏我们的盟约!”
而在棘城,努尔哈赤得到多铎遇袭的消息后,拍案而起:“刘备欺人太甚!传令下去,全军戒备,随时准备迎战。”此时,斥候又传来急报,刘备军开始在棘城周边修筑工事,大有长期围困之势。
努尔哈赤与方孝孺商议后,决定主动出击,打破刘备的围困计划。他命多尔衮、邬文化率领一支精锐骑兵,趁夜偷袭刘备军的一处粮草囤积地。夜色如墨,多尔衮等人悄悄接近目标,却发现此处戒备森严,粮草囤积地四周布满了陷阱和拒马。
多尔衮当机立断,让邬文化率一部分人吸引敌军注意力,自己则带人绕道寻找突破口。战斗打响,喊杀声在寂静的夜里格外刺耳。刘备军反应迅速,很快组织起反击。邬文化挥舞着长枪,在敌阵中左冲右突,却不慎陷入重围。多尔衮心急如焚,拼力杀到邬文化身边,两人奋力突围。
就在此时,刘备军后方突然火光冲天。原来是方孝孺提前安排的一支小队,趁着双方激战,潜入后方放起大火。刘备军顿时阵脚大乱,多尔衮和邬文化趁机杀出重围。经此一战,虽未彻底摧毁刘备军的粮草,但也打乱了他们的围困计划。
刘备得知消息后,暴跳如雷,亲自率军前来攻打棘城。
高句丽大营内烛火通明,牛油灯在青铜灯台上摇曳,将议事厅内众将的身影映得忽明忽暗。李世民端坐在主位,指尖无意识地叩击着镶玉扶手,目光扫过堂下神情各异的将领。军师徐茂公展开羊皮地图,其上鲜卑龙城的轮廓与兵力部署被朱砂标注得醒目刺目。
“努尔哈赤虽挫刘备锋芒,却也元气大伤。”徐茂公的竹杖点在棘城与龙城之间,“刘备军围困棘城,短时间内无暇他顾,正是我们西进的良机。”话音未落,堂下已是议论纷纷,李元霸将擂鼓瓮金锤重重杵在地上,震得青砖簌簌落灰:“早该打过去!我倒要看看鲜卑人的骨头有多硬!”
李耳身着灰袍,缓步出列。这位白发老者目光如炬:“陛下,鲜卑龙城素有‘塞外铁壁’之称,城墙高三丈有余,护城河宽达十丈。但如今其精锐半数被调往辽东,城内守备空虚。若能趁虚而入,不仅可拓疆千里,更能断刘备潜在后援。”他的话语如重锤,砸在众人心中。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