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12月19日。
一个注定要被载入史册的日子。
对于这座城市,乃至这个国家的大多数人来说,这或许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需要为生计奔波的周三。然而,对于某些嗅觉敏锐、或是野心勃勃的人来说,今天,是一个新纪元的开始。
冬日的空气凛冽而清新,张甯的呼吸在白茫茫的晨雾中,凝成一团团转瞬即逝的白汽。她沿着操场跑道的固定路线,维持着平稳的节奏,感受着运动带来的、让四肢百骸都逐渐苏醒的暖意。
就在她跑过主席台时,一个正在压腿的老教师,打开了他那台半旧的红旗牌收音机。一阵滋啦作响的电流声后,一个字正腔圆、充满了时代特征的男播音员的声音,清晰地穿透了晨间的薄雾:
“……今天上午,上海证券交易所,在外滩15号的原浦江饭店,正式鸣锣开市。这标志着,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家证券交易所,正式投入运营……”
“……黄浦江畔的这声锣响,不仅仅宣告了上海证券市场的诞生,更向全世界传递出一个明确的信号,中国改革开放的决心与步伐,将以前所未有的力度……”
“铛——!”
张甯的脑海里,仿佛也跟着那声描述,响起了一声清越悠长的、振聋发聩的锣响。
她的脚步也不由得停顿了一下。
一个念头闪电般地划过脑海。
——彦宸。
她知道,这声锣响,对别人来说,或许只是一条新闻。但对那个总是站在窗边,幻想黄浦江两岸风景,胸中燃烧着一整片未来蓝图的少年来说,这无异于一场期待已久的、宣告战争开始的号角。
张甯的心跳,没来由地快了半拍。她没有再多听,而是重新调整呼吸,加快了脚步,仿佛要追上那个正在滚滚而来的、崭新的时代。
晨跑结束,张甯回到教室。那份独属于她的、每日例行的“投喂”,已经安安静静地躺在了她的课桌抽屉里。
一杯用玻璃瓶装着的、依旧温热的豆浆,一个用油纸包着的、剥好了壳的茶叶蛋,还有……两个热气腾腾的肉包子?
长久以来,她的早餐,都精准地控制在一个包子的食量。而彦宸也早已习惯了这种投喂的默契,不多不少,刚刚好。
那多出来的这一个……?
她正疑惑着,早自习的预备铃声尖锐地响了起来。彦宸压着铃声的尾巴,像一阵风似的从后门冲了进来,一屁股坐到她身边的座位上。
他没有像往常一样,放下书包就立刻凑过来,用那种欠兮兮的语气问一句“师父早安”,或是找个由头撩拨她一下。他只是把书包往桌上一扔,整个人就有些颓然地靠在了椅背上,长长地、无声地吐出了一口气。那口气里,没有少年人应有的蓬勃朝气,反而充满了某种被巨大现实挤压过后的、无力的疲惫感。
张甯没有说话,只是将那个多出来的、还带着余温的肉包子,连同油纸一起,轻轻地推到了他的手边。
“诺。”她只发出了一个极轻的单音。
彦宸的目光从窗外收回,落在那个包子上,先是一怔,随即脸上立刻浮现出一种恍然大悟的夸张表情。
“哎哟!”他一拍脑门,嬉皮笑脸地压低声音道,“我说早上出门怎么总觉得忘了点啥事,原来是把自己的口粮给忘了!多谢师父提醒,不然徒儿今天就得饿着肚子为革命事业奋斗了!”
他说着,便毫不客气地拿起包子,像一头饿极了的小兽,三口两口就将那个包子吞进了肚子里。整个过程,他都维持着那副玩世不恭的、仿佛什么都没发生的轻松笑容。
但张甯还是看见了。
在他低头咬下第一口包子时,那双总是闪烁着星光的眼睛里,有一丝来不及掩饰的、近乎于茫然的空洞。那不是饥饿,而是一种更深的、发自于灵魂的失落。
果然。
一整天,彦宸都像一个被抽掉了主发条的机器人,运转迟缓,错误频出。
上课时,彦宸的灵魂显然已经飘到了黄浦江畔。数学老师在讲台上激情澎湃地讲解着解析几何,他却在草稿纸上,用尺子比着,无意识地画着一串串起伏的、代表着涨跌的红绿线条,还有一根根长短不一的、标注着成交量的柱状图。那不是随手的涂鸦,而是一种近乎于本能的、对未来战场的模拟推演。
下午的物理自习课,他面前摊着一本习题册,眼睛瞪得大大的,死死地盯着那道关于电磁感应的复杂题目,笔尖悬在纸上,却半天也落不下去。那道题,就像一个巨大的隐喻——他能清晰地“感应”到时代磁场那翻天覆地的变化,却无法产生任何能改变自己处境的“电流”。
好不容易,他像是用尽了全身力气,终于写满了演算过程。张甯几乎是在他落笔的瞬间,就将那本习题册不动声色地抽了过来。只扫了一眼,她那总是平直的眉头,就轻轻蹙起。过程的逻辑是混乱的,好几处关键的公式代换都出现了低级错误,最终的答案,自然也是谬以千里。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