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骨:民国盗墓秘闻》新篇?跨星系文明对话 第十三章 重构协作网,薪火焕新颜
“跨星系文明共同体” 九方成员(地球、银汉一号、玫瑰星、麦哲星、仙女星、异星、星隧三号、星尘文明、光脉文明)的 “协作网络重构委员会”,在光脉星系 “光脉圣殿” 召开首次会议的当天,正式启动 “远古协作网络重构计划”。会议现场的全息投影上,“五纹共生” 符号(太阳核心纹、星芒能源纹、环形能量纹、星尘涡旋纹、光脉核心纹)与九方文明的核心符号环绕交织,形成 “九方共脉” 的启动标识 —— 这标志着百万年前的远古协作网络,正式进入现代重构阶段。
“重构计划的核心是搭建‘三大跨星系网络’,” 林晚秋作为委员会主席,通过 “光脉 - 脉冲双模式通信系统” 向各方代表阐述方案,“一是‘符号交流网络’,以‘五纹共生’符号为基础,整合九方文明的符号体系,实现跨文明‘符号无壁垒互通’;二是‘能源共享网络’,融合光脉能源与紫色晶体能源,构建‘分布式跨星系能源池’;三是‘危机共防网络’,基于星尘预测技术与光脉监测技术,建立‘宇宙灾害提前预警与联合应对机制’—— 这三大网络,既是对远古协作‘三诺初心’的现代延续,也是对跨星系共生的升级实践。”
首个启动的 “符号交流网络” 搭建,很快遇到了 “符号语义统一” 的难题:九方文明虽认同 “五纹共生” 的核心地位,但部分文明的符号存在 “一词多义” 现象 —— 例如,星尘文明的 “星尘涡旋纹”,既表示 “星尘云运动”,也表示 “能源剩余量”,在跨文明交流中易产生误解;光脉文明的 “光脉束符号”,在不同语境下可表示 “问候” 或 “警示”,缺乏明确的语义区分标识。
“这就像史前人类不同部落对‘图腾符号’的解读差异,” 沈青崖提出解决方案,“我们可以从远古‘四纹共生’符号的‘语义标注逻辑’中寻找灵感 —— 初心星‘共生契约石板’上,增用‘小符号附加’的方式区分语义(如在太阳核心纹旁加‘水滴符号’表示‘能源’,加‘星芒符号’表示‘恒星’),我们可以在此基础上,研发‘语义标注模块’,为多义符号添加‘语境标识’。”
九方团队随即分工研发:地球团队负责梳理远古符号的语义标注规则,光脉文明负责将规则转化为 “光脉编码逻辑”,星尘文明开发 “星尘语义识别算法”,最终形成 “跨文明符号语义统一标准”。标准规定:所有多义符号,需在右上角添加 “语境小符号”—— 如星尘涡旋纹加 “星尘云图标” 表示 “星尘运动”,加 “能量条图标” 表示 “能源剩余量”;光脉束符号加 “微笑光脉” 表示 “问候”,加 “闪烁光脉” 表示 “警示”。
标准落地后,“符号交流网络” 实现了首次 “九方同步通信测试”:九方代表用各自文明的符号,围绕 “能源网络搭建进度” 展开讨论,所有符号经网络自动转化为 “五纹标注版”,语义误解率从 35% 降至 0.5% 以下。“现在的交流,就像史前人类用统一图腾语言召开部落联盟会议,” 星尘长老通过网络传递感慨,“符号不再是隔阂,而是真正的‘跨星系通用语言’。”
与此同时,“能源共享网络” 的 “分布式能源池” 搭建,面临 “能源传输效率均衡” 的挑战:光脉星系与星尘星系相距 光年,能源传输过程中,即使通过 “环形 - 螺旋复合通道”,仍存在 15% 的损耗,导致两地能源池的 “能量密度差” 达 20%—— 若不解决,将影响能源共享的公平性。
光脉文明的 “光脉工程师” 此时提出,可借鉴远古 “光脉 - 星尘协同传输” 的智慧 —— 光脉圣殿的 “光脉协作石碑” 上,曾记载 “光脉束引导星尘物质,实现能源低损耗传输” 的技术原理。“我们可以在能源传输通道的关键节点,建立‘光脉 - 星尘协同中继站’,” 光脉工程师展示设计图,“用光脉束形成‘能源引导通道’,星尘物质填充通道缝隙,减少能量渗漏 —— 这种协同模式,在百万年前就已被验证有效。”
九方团队随即在光脉星系与星尘星系之间,部署了 12 座 “协同中继站”—— 每座中继站的核心部件,都刻有 “五纹共生” 符号与 “光脉 - 星尘协同纹” 的组合图案。测试显示,能源传输损耗从 15% 降至 6%,两地能源池的能量密度差缩小至 5% 以内,完全满足 “公平共享” 的需求。
“这是远古技术智慧与现代工程的完美融合,” 麦哲星的螺旋工程师评价,“百万年前,我们的祖先用符号记录下协同传输的原理;百万年后,我们用现代技术将其落地,让跨星系能源共享从‘理想’变为‘现实’—— 这就是‘薪火共传’的力量,能跨越时空解决难题。”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