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骨:民国盗墓秘闻》新篇?跨星系文明对话 第十二章 光脉寻同源,星途再相逢
“共生二号” 搭载着八方文明的 “符号溯源设备”,从星尘星系向银河系另一端的 “光脉星系” 航行已过去三十天。探测器的 “广谱信号分析仪” 全程追踪着 “光脉信号”—— 这组信号的频率呈 “周期性光脉波动”,与地球史前 “仰韶文化彩陶纹” 中的 “太阳光脉纹” 频率误差仅 0.001 赫兹,且信号中反复出现的 “光脉编码单元”,与初心星 “共生契约石板” 上的 “基础符号单元” 存在结构共鸣。
“光脉信号的波动周期,恰好对应地球史前‘二十四节气’的时间间隔,” 负责信号追踪的和小雨调出对比数据,“这种‘自然周期与符号编码’的绑定逻辑,与四大远古文明的符号体系完全一致 —— 这不是偶然,光脉星系的文明,一定与远古协作网络存在渊源。”
林晓雅随机启动 “符号预判模型”,将光脉信号的编码单元与 “四纹共生” 符号(太阳核心纹、星芒能源纹、环形能量纹、星尘涡旋纹)进行深度匹配。模型运算显示,光脉编码单元中,有 60% 的结构片段可拆解为 “太阳核心纹的光脉变体”—— 例如,太阳核心纹的 “放射状线条”,在光脉编码中演变为 “放射状光脉束”,这种演变规律,与星尘涡旋纹从 “环形能量纹” 演变的逻辑高度相似。
“这证明光脉文明的符号体系,是在‘太阳核心纹’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林晚秋看着模型结果,“就像星尘文明将环形能量纹演变为星尘涡旋纹,光脉文明将太阳核心纹演变为光脉编码 —— 他们都是远古协作网络中,‘符号同源、技术异流’的文明分支。”
当 “共生二号” 抵达光脉星系外围时,更令人惊叹的景象出现了:光脉星系的主星(一颗蓝白色恒星)周围,环绕着六道 “光脉环带”,每道光脉环带的波动频率,都与光脉信号的编码单元一一对应,且环带交汇的 “光脉极点”,恰好形成 “四纹共生” 符号的轮廓 —— 这显然是光脉文明用恒星光脉 “绘制” 的 “跨文明识别标记”。
“光脉环带的布局,与星隧三号的环形能量站存在‘拓扑同源性’,” 沈青崖通过高倍观测仪分析,“都是用‘环形结构’承载符号信息,用‘能量波动’传递文明特征 —— 这是远古协作网络中,文明间‘技术共识’的延续。”
共同体随即决定,向光脉极点发送 “四纹共生 光脉变体” 的组合信号 —— 信号以 “四纹共生” 符号为基础,将其中的太阳核心纹替换为 “光脉编码单元”,既展示对远古协作符号的传承,又表达对光脉文明符号的尊重。信号发送后的十二小时,光脉环带的波动频率突然变化,形成一组 “光脉投影”:画面中,光脉人(外形类似 “半透明光脉聚合体”)用光脉束绘制出 “光脉核心纹”,随后核心纹与信号中的 “光脉变体符号” 重叠,最终形成 “五纹共生” 的雏形(四纹 光脉核心纹)。
“这是光脉文明表达‘认同同源’的信号,” 埃琳娜教授解读投影,“光脉核心纹的结构,与‘四纹共生’符号的兼容性证明,他们早已知道自己与远古协作网络的关联,只是在等待‘同源伙伴’的出现。”
“共生二号” 继续向光脉星系核心航行,在光脉主星的第三颗行星(命名为 “光脉三号”)表面,发现了 “光脉城市遗址”—— 城市的建筑全部由 “光脉晶体” 构成,建筑表面刻满 “光脉编码符号”,且部分建筑的布局呈现出 “太阳核心纹的放射状结构”。更关键的是,城市中心的 “光脉圣殿” 内,矗立着一块 “光脉写作石碑”,石碑上的符号记录着 “光脉文明的起源”。
“石碑上的核心语义是‘光脉传承’,” 光脉文明的 “光脉使者”(通过光脉信号转化为语音)向共同体传递信息,“百万年前,来自‘初心星’的星客(携带太阳核心纹的远古探索者),教会我们用恒星光脉储存能量、传递信息;他们留下的‘太阳核心纹’,成为我们符号体系的源头 —— 我们一直在用光脉环带绘制‘四纹共生’符号,等待同源文明的重逢。”
石碑上还记录了 “光脉文明与远古协作网络的互动细节”:光脉文明曾向星隧三号、异星输送 “光脉储能技术”,帮助两地的远古文明提升能源储存效率;作为交换,星隧人祖先向光脉文明传授 “环形结构稳定技术”,异星祖先传授 “星云光脉疏导技术”—— 这些技术互动的记录,与星隧三号、异星的远古遗址发现完全吻合。
“从初心星的首次相遇,到光脉星系的技术互动,百万年前的远古协作网络,比我们想象的更广阔、更紧密,” 光脉使者的光脉躯体泛起激动的波动,“我们今天的重逢,不是‘偶然相遇’,而是‘必然归队’—— 是远古协作初心,让分散在宇宙各处的同源文明,重新汇聚到一起。”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