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长五年九月的京都,晨雾还没散透,紫宸殿的白檀香就裹着凉意飘满殿内。天皇端坐在御帘后,指尖摩挲着案上关东奏报的纸边——那上面“羽柴赖陆”四个字旁,还沾着相模湾的咸湿水汽,墨迹却已干透,像在无声宣告关东的既成事实。
“四月破江户,六月定关八州,八月平骏甲。”天皇的声音轻得像雾,却让阶下躬身的公卿们瞬间屏息,“十州之地,半年覆亡德川东国根基,还能把明国云锦分得没半句怨言——佐竹、里见、千叶那些原本的盟友,以主侍之,尚无一人跳出来说不公。”
御帘外的争论立刻炸开。关白九条兼孝先上前半步,墨色直垂的系带被他攥得发皱,却仍维持着关白的沉稳:“陛下明鉴,赖陆公此功,非寻常武夫可比。关东是德川转封十载的根本,他能速平且稳人心,单是‘分云锦’显露出的制衡之术,便够得上‘镇抚一方’的分量。授高位,既是赏功,也是让关东诸州认朝廷的规矩。”
“规矩?”右大臣一条兼定猛地抬头,乌帽子的流苏晃得厉害,语气里满是保守派的警惕,“九条大人怕是忘了,德川内府还困在伏见二之丸!虽粮尽无援,可三河、远江的旧臣还在看——此时给赖陆公破格授职,岂不是明着赏‘杀德川亲族’的仇?传出去,天下武家会说朝廷只认刀枪,不认体面!”
他话音刚落,殿角忽然传来轻咳。众人侧目,只见近卫前久裹着素色袈裟,坐在最末的位置,银白的发须垂在膝上,手里捻着串菩提子,眼皮都没抬——自天正十年隐居后,他早不沾朝议,今日来不过是凑个公家的场面,此刻倒像尊沉默的佛像,任阶下吵得翻江倒海,也只偶尔捋捋须。
“一条大人过虑了。”内大臣西园寺公朝上前,青紫色直垂的袖口扫过榻榻米,语气里带着调和派的圆滑,“家康困守山城,早是瓮中之鳖,关东诸州现在只认赖陆公的旗印。若朝廷不授职,他若在江户自设官职,反倒让朝廷落个‘管不住武家’的话柄。依臣之见,不如先遣人去大阪问淀殿,去伏见问家康——大阪有北政所大人压着,伏见那边……便说‘朝廷赏功只论实绩’,既给足双方体面,也为后续定夺留余地。”
“问大阪?问伏见?”九条兼孝立刻摇头,声音里多了几分急切,“西园寺大人该知,北政所前日已遣人来,说‘赖陆是太阁遗子,当授匹配其功之职’;至于家康,他连朝廷使者都不肯见,问了也是白问!依臣看,授‘中纳言’最妥——正三位的太政官次官,既合‘辅翼朝廷’的法理,又镇得住关东十州,还能让他日后赴京都议事,不至于在关东独大。”
“中纳言?”一条兼定气得拍了案,案上的笔洗都晃了晃,“正三位!他才十五岁今年刚元服,又非太阁嗣子!纵是他生父太阁当年虽草莽,也是熬了二十载才授内大臣,赖陆半年就想登中纳言?这官制要是乱了,朝廷日后还怎么约束武家?依我看,授个‘参议’便够了,正四位下,既赏了功,又留着升阶的余地!”
西园寺公朝捻着须,目光在两人间转了圈,又看向御帘后沉默的天皇:“臣倒觉得,参议太轻,中纳言又太急。不如先授‘权中纳言’——虽是‘权官’,却也是正三位,既没破格到乱制,又给足了赖陆公体面,待他西进再转正不迟。”
殿内的争论又绕回“职阶高低”上。九条兼孝坚持“中纳言镇关东”,一条兼定死守“参议保官制”,西园寺公朝忙着打圆场说“权中纳言折中”,连角落里的近卫前久都抬了次眼,扫过阶下争执的人影,又很快垂下眼皮,继续捻他的菩提子——仿佛眼前这场关于武家官职的争论,与他这隐居的旧臣,早已没了半分干系。
天皇始终没再开口,御帘后的身影在晨光里显得格外模糊。案上关东奏报被风掀起一角,“云锦分赏”的字迹与阶下争执声缠在一起,倒像把朝廷的体面,和关东的刀光剑影,都揉进了这纸页间。
且不论大阪淀殿如何私怨,伏见家康如何冷拒,三日后的京都御所,晨雾裹着未散的白檀香,石灯笼的余温还凝在青砖上。勅使劝修寺晴丰已整理好墨色直垂,指尖抚过敕书盒上的五七桐纹——朱漆印在晨雾里泛着冷光,随驾笼的竹帘轻晃。队伍过三条大桥时,鸭川的水正缓下来,初秋的风卷着岸边未红的丹枫,把“赴江户宣旨”的消息,悄无声息地吹向远方。
首日沿淀川南下,水路商船还载着西国的新米,帆影在薄雾里若隐若现。午后抵草津宿,作为近江国第一宿场,琵琶湖的烟波漫过堤岸,渔火已在湖面零星亮起。勅使夜宿本阵,隔窗望出去,湖光映着残月,连警固众的甲片碰撞声,都被水汽浸得软了几分,远没有京都紫宸殿的肃穆,倒添了旅途的寂寥。
这支原本想走中山道的队伍,次日过美浓国不破郡关所,守兵验过朝廷朱印时,指尖还沾着关所外的草露。山道旁的枫香树刚染浅黄,猿啼从岩缝里钻出来,混着琵琶湖的余湿,把寒意浸进骨头里。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