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熔炉”子版块的成功,像在林晚星内心点亮了一盏小小的、却持续稳定的灯。她不再仅仅是被动地恢复或防御,而是主动地、有选择地构建着自己的艺术话语体系。这种从“解释者”到“构建者”的身份转变,赋予了她一种前所未有的力量感。
她开始更系统地整理自己的创作理念,将《余烬编码》的探索与早期画作中对“生命力”的追求联系起来,形成了一条清晰的艺术演进脉络。她意识到,无论是用画笔捕捉光影,还是用数据编码情感,其核心始终未变——对存在本质的追问,对生命韧性的礼赞。技术,只是让这种表达在不同维度上得以深化和拓展。
这种内在的清晰,也投射到了她的外部行为上。她主动联系了安德烈·索科洛夫,不是谈论具体的合作,而是进行了一场长达两小时的专业对谈。他们就“后数字时代的灵晕”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林晚星阐述了自己对“数据肌理”和“情感算法”的理解,甚至谨慎地分享了“熔炉”中关于艺术作为“转化器”而非单纯“表现器”的一些讨论片段。
索科洛夫在视频那头,眼神越来越亮。他不再仅仅将她视为一个有潜力的艺术家,而是看作一个拥有完整、独特方法论的思想者。
“林,”他最后说道,语气带着罕见的郑重,“你的思考走在了很多人的前面。我之前的邀请或许过于仓促。一个常规的巡回展,可能无法完全承载你想要表达的东西。我们需要一个更……颠覆性的载体。请给我一些时间,让我重新构思。”
这次对话,让林晚星感受到了一种平等和被深度理解的尊重。她结束通话时,心情是振奋的。然而,她并没有注意到,在她与索科洛夫深入交流时,公寓的智能系统,根据预设的“安全-外部通讯监测”协议,生成了了一份加密日志,记录了通话的持续时间、频率以及通过音频分析(非内容记录)检测到的高频关键词,如“颠覆性载体”、“方法论”、“数据肌理”等。这份日志被自动归类为“高价值外部接触”,传送到了江辰的私人工作终端。
江辰在收到系统提示时,正在与陆衍进行每周一次的战略同步会议。他瞥了一眼终端上弹出的摘要,眼神没有任何波动,只是手指在键盘上快速输入了几条指令,加强了对索科洛夫相关公开及半公开信息渠道的监控级别。
“继续。”他对着屏幕那头的陆衍说,语气没有丝毫变化。
陆衍扶了扶眼镜,敏锐地察觉到江辰刚才那零点几秒的注意力分散。作为最了解江辰的人之一,他知道能在那位“人形超级计算机”处理核心事务时引起瞬间干扰的,大概率只与一个人有关。
“星宸科技下一季度的技术发布会,主题定为‘感知边界’,”陆衍不动声色地继续汇报,“我们准备展示几个在神经交互和情感计算领域的新突破。市场部希望你能亲自站台。”
“可以。”江辰点头,“相关资料和演讲稿提纲三天内发给我。”
“另外,”陆衍顿了顿,语气略带一丝调侃,“家族那边,又旁敲侧击地问起你的‘个人问题进展’。似乎对你长期停留在‘订婚’状态,且未婚妻近期活跃于……颇具争议的艺术领域,有些微词。”
江辰的眉头几不可察地蹙了一下。家族对他而言,是一个需要高效管理的外部利益相关方集合,其内部错综复杂的关系和期待,是他精密人生规划中少数几个需要持续计算、却难以完全控制的变量。
“我的个人状态,不影响星宸科技的运营效率和估值。相关舆论,控制在Level 2(观察级)即可。如有升级迹象,启动7号预案。”他的回应冰冷而程序化。
陆衍了然地点点头,不再多言。他清楚,在江辰的世界里,情感和家族责任都被分解为各种参数和应对方案。但他也隐隐感到,自从林晚星出现后,江辰处理这些“感性变量”的算法,似乎正在加入一些他无法完全解析的新因子。
会议结束后,江辰独自在办公区停留了很久。他调出了“熔炉”子版块的后台数据(他拥有最高权限),快速浏览着里面的讨论。他看到林晚星以“引火者”的身份,如何引导讨论,如何分享思考。他看到那些围绕着她建立起来的、充满活力的思想交流。
一种复杂的评估在他脑海中运行。索科洛夫的接触,是一个高风险高回报的外部变量。“熔炉”的活跃,则是一个内部稳定增长的、体现林晚星影响力和心理健康的积极指标。家族的压力,是需要平衡的常量。而他的核心任务,始终是确保林晚星这个“核心系统”的安全与最优运行。
他意识到,仅仅提供技术支持和安全庇护,可能已不足以应对当前复杂的局面。林晚星的舞台正在扩大,她吸引的目光(无论是欣赏还是审视)也越来越多。他需要一种更深度、更结构化的方式,与她绑定,成为她扩张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