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经论
本篇节选深入论述了刺法中所提及的 “有余” 和 “不足” 的十种情况,具体涉及神、气、血、形、志这五个方面,以及它们与人体五脏之间的紧密联系。通过黄帝与岐伯的对话形式,详细阐释了这些概念的内涵及其在医学实践中的应用。
黄帝问道:“我在刺法中了解到,对于有余的情况应当采用泻法,而对于不足则需用补法。然而,究竟怎样才算有余,怎样又是不足呢?”
岐伯回答说:“有余和不足各有五种情况,你想知道的是哪一种?” 黄帝表示:“我希望你能全面地为我讲解。”岐伯于是详细解释说:“神有余、神不足、气有余、气不足、血有余、血不足、形有余、形不足、志有余、志不足,共计十种。这十种情况的气的表现各不相同。” 他进一步补充道,“例如,神有余之人,常常表现为精神亢奋,思维敏捷,但易激动不安;而神不足者,则精神萎靡,反应迟钝,容易疲劳。气有余者,呼吸深长,声音洪亮,但可能胸闷气促;气不足者,呼吸短浅,声音低微,常感乏力。血有余者,面色红润,精力旺盛,但可能性情急躁;血不足者,面色苍白,头晕眼花,心悸失眠。形有余者,体格健壮,肌肉丰满,但可能行动笨拙;形不足者,体型瘦弱,易患感冒。志有余者,意志坚定,决策果断,但易固执己见;志不足者,缺乏主见,优柔寡断,易受外界影响。”
黄帝进一步提问:“人体由精、气、津液、四肢、九窍、五脏、十六部、三百六十五节构成,却可能产生多种疾病。疾病虽多,但总归有虚实之分。现在你说病因有余和不足各有五种,这究竟是如何产生的?”
岐伯答道:“这些情况均源于五脏。心藏神,肺藏气,肝藏血,脾藏肉,肾藏志,五脏所藏的神、气、血、肉、志共同形成了人的形体。人的志意通达内外,与骨髓相连,进而构成五脏。五脏之间通过脉络相互联系,经脉运行血气。一旦血气不和,身体便会产生各种疾病。因此,诊断和治疗疾病均需以经脉为依据。” 岐伯又解释道,“比如,心神有余,可能导致心火上炎,出现口舌生疮、心烦失眠等症状;而心神不足,则可能出现心悸健忘、精神不振等问题。肺气有余,可能引发咳嗽气喘、胸胁痛满;肺气不足,则易感冒、咳嗽无力。肝血有余,可能使性情急躁易怒、头痛目赤;肝血不足,则导致头晕眼花、肢体麻木。脾肉有余,可能造成身体肥胖、行动不便;脾肉不足,则形体消瘦、食欲不振。肾志有余,可能表现为过于固执、难以沟通;肾志不足,则记忆力减退、意志消沉。”
通过这段对话,我们不仅了解了 “有余” 和 “不足” 的基本分类和表现,还深刻认识到人体五脏在维持健康中的关键作用,以及经脉在诊断和治疗中的重要性。这些理论为中医的辨证施治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后世医学研究和发展指明了方向。它们提醒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注重调养身心,保持五脏功能的平衡与和谐,以达到防病治病、强身健体的目的。
四时刺逆从论
本篇节选着重论述了三阴三阳经的有余和不足所导致的痹病和风病的特征,阐述了春夏秋冬与身体气血的盛衰关系。
厥阴之气有余,就会发生阴痹,这是由于阴气过盛而导致的阴寒凝聚,从而阻碍了气血的畅通;不足则会发生热痹,主要是因为阴气不足导致阳热相对亢盛,使体内产生热邪,进而引发痹痛;气血过于滑利时,易患狐风疝,此乃因厥阴经的气血运行过于快速和滑利,导致气滞血瘀所引起;
气血运行涩滞少腹中时,会形成积气,因为气血在少腹部位运行不畅,从而积聚成疾。少阴之气有余,会发生皮痹和隐疹,这是由于少阴之气过盛,使皮肤腠理闭塞,气血不得外达所致;不足则会发生肺痹,因少阴之气不足,导致肺气虚弱,无法正常输布津液,进而引发痹症;
气血过于滑利时,易患肺风疝,这是由于气血在肺经运行过于滑利,导致气滞血瘀而成;气血运行涩滞时,会形成积聚和尿血,因气血在少阴经运行不畅,从而积聚成疾,影响肾脏功能,导致尿血。
太阴之气有余,会发生肉痹和寒中,因太阴之气过盛,使肌肉受寒,气血运行受阻;不足则会发生脾痹,因太阴之气不足,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减弱,进而引发痹症;
气血过于滑利时,易患脾风疝,这是由于气血在脾经运行过于滑利,导致气滞血瘀所引起;
气血运行涩滞时,会形成积聚和心腹胀满,因气血在太阴经运行不畅,从而积聚成疾,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导致心腹胀满。阳明之气有余,会发生脉痹,身体有时发热,因阳明之气过盛,使脉道壅阻,气血运行不畅,同时阳气亢盛而生热;不足则会发生心痹,因阳明之气不足,导致心气虚弱,无法推动血液运行,进而引发痹症;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