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要论
本篇深入详尽地阐述了针刺的基本要领,重申了依据疾病所在部位来确定适宜的进针深度在针刺中的至关重要的地位。如果进针过深或过浅,都无法实现预期的治病效果,反而可能带来一系列不良的后果。黄帝满怀好奇地问道:“我极为渴望深入了解针刺的精髓和关键所在。”
岐伯细致入微地回答说:“疾病具有表里之分,而刺法也相应地有深浅之别。针刺时必须根据疾病的不同部位,采用不同的针刺深度,以精准地到达病灶所在的层次,而不能违背这一基本原则。如果针刺过深,就会伤及内脏,给身体带来严重的损害,如脏腑功能失调、气血紊乱等;如果针刺过浅,则无法触及病邪,使得病邪在体表形成壅滞,进而顺着人体经络侵入更深层次的组织,引发更为复杂的病症。
因此,针刺的深浅不当,反而会成为危害身体健康的一大隐患。在体内,会使五脏功能紊乱,进而引发严重的疾病,如免疫力下降、体质虚弱等。所以,疾病的部位各不相同,有的是在毫毛腠理之间,轻微如风中尘埃;有的是在皮肤表层,似浮云掠过肌肤;有的是在肌肉层,如隐匿于肥沃土壤中的种子;有的是在血脉之中,像流淌的溪水;有的是在筋脉之上,如盘根错节的树枝;还有的是在骨骼之内,仿佛埋藏在地下的宝藏;更有的是在骨髓深处,犹如深海的珍珠。针对这些不同部位的疾病,针刺时应该遵循相应的原则。
例如,应该针刺毫毛腠理的疾病,就不要伤及皮肤;如果不慎伤及皮肤,就会扰动肺脏的正常功能,导致肺脏功能失调,如秋风扫落叶般使人体虚弱。当肺脏功能紊乱后,到了秋天,就容易患上温疟病,出现恶寒战栗等症状,如同寒风刺骨。如果应该针刺皮肤的疾病,却伤及了肌肉,就会扰动脾脏的正常功能,使得脾脏运化失常。在每一季节的最后十八天中,患者会出现腹胀烦满、食欲不振等现象,如同困顿的旅人。如果应该针刺肌肉的疾病,却伤及了血脉,就会扰动心脏的正常功能,致使心脏气血运行不畅。到了夏天,就容易患上心痛病,心区疼痛难忍,如刀割般折磨人。如果应该针刺血脉的疾病,却伤及了筋脉,就会扰动肝脏的正常功能,引起肝脏疏泄失常。到了春天,就容易患上热病,表现为筋脉弛缓无力,如同萎蔫的花朵。
如果应该针刺筋脉的疾病,却伤及了骨骼,就会扰动肾脏的正常功能,导致肾脏精气受损。到了冬天,就容易患上腹胀、腰痛的病,痛感剧烈,难以忍受,如同被重石压迫。如果应该针刺骨骼的疾病,却伤及了骨髓,就会使人体的精髓受到损伤,人便会日渐消瘦憔悴,小腿发酸,肢体懈怠,无力举动,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如同失去了灵魂的躯壳。
因此,针刺时必须严格掌握深浅度,根据疾病的不同部位和性质,采用恰当的针刺手法,才能有效地治疗疾病,避免不必要的伤害。同时,医者还需具备丰富的经验和敏锐的洞察力,方能在针刺过程中做到游刃有余,为患者带来健康的福音。”
刺齐论篇
刺齐,即针刺的限度,亦是针刺深浅的适度把握。在针刺治疗这一古老而精妙的医术之中,掌握好刺入的深度无疑至关重要,因为这是确保治疗效果得以充分发挥,同时避免对患者造成不必要伤害的关键所在。
本篇将深入探讨 “刺浅深” 的问题,并明确指出在刺骨、刺筋、刺肉、刺脉、刺皮时 “无伤” 的严格要求。具体而言,无论是刺骨、刺筋、刺肉、刺脉还是刺皮,都必须精准且严格控制针刺的深度。如果针刺过深,极有可能损伤不该损伤的组织器官,从而引发一系列不良后果;如果针刺过浅,又可能无法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徒劳无功。
因此,只有恰到好处地掌握针刺深度,才能既保证治疗效果的最大化,又避免对患者造成伤害,真正实现针灸治疗的精髓所在。黄帝充满求知欲地问道:“我十分想详细听听关于针刺浅深的分寸问题,希望您能为我揭开其中的奥秘。”
岐伯耐心地回答说:“在针刺时,我们需要根据不同的治疗部位和目标来灵活调整针刺的深度。比如,在刺骨的时候,并不是要伤到筋;刺筋的时候,并不是要伤到肉;刺肉的时候,并不是要伤到脉;刺脉的时候,并不是要伤到皮。相反地,刺皮的时候不要伤到肉;刺肉的时候不要伤到筋;刺筋的时候不要伤到骨。这其中的微妙之处,需要我们细细体会。”
黄帝依旧感到有些困惑,表示:“我还是不十分明白你说的这些,希望听您详细地解说一下。”岐伯于是进一步深入解释道:“刺骨不是要伤筋,是说在针刺骨时,不要只刺到筋就停针或出针,而应该继续深入到骨,但要确保不伤到筋。因为如果只刺到筋就停止,那么治疗效果会大打折扣,而如果伤到筋,则会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痛苦;刺筋不是要伤肉,是说在针刺筋时,不要只刺到肉就停针或出针,而应该继续深入到筋,但要确保不伤到肉。肉与筋之间有着微妙的联系,如果刺肉过深伤及筋,就会破坏身体的平衡;刺肉不是要伤脉,是说在针刺肉时,不要只刺到脉就停针或出针,而应该继续深入到肉,但要确保不伤到脉。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