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论篇
本篇详细阐述了风邪的性质及其致病特点,并深入剖析了五脏之风等多种风病的病因、症状和诊断要点,这对于防风保健、预防和治疗疾病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黄帝向岐伯请教道:“风邪之气侵袭人体后,会导致多种不同的病症,有的表现为寒热病,有的则是热中病、寒中病、疠风病、偏枯病,或者其他类型的风病。由于这些病症的表现各异,因此病名也各不相同,而且有的风邪还会侵入人体的五脏六腑。我对这些情况感到困惑不解,希望您能为我讲解其中的原理。”
岐伯回答道:“风邪之气通常潜藏在皮肤之间,它既不能向内流通,也无法向外发散。然而,风邪具有运行迅速且善于变化的特点。当腠理开张时,人体就会感觉到寒冷;而当腠理闭塞时,人则会感到郁热烦闷。寒冷会导致饮食减少,发热则会使肌肉逐渐消瘦。因此,如果一个人出现恍惚寒冷且无法正常饮食的症状,就可以被诊断为寒热病。”
风邪从阳明经进入胃部,然后沿着经脉向上行走到目内眦。如果一个人的身体比较肥胖,那么风邪就无法向外发散,而是会停留在体内,形成热中病,从而导致眼珠发黄。这是因为肥胖的人体内阳气相对较盛,风邪与阳气相互作用,使得体内的热气无法散发出去,进而引发眼珠发黄的症状。
相反,如果一个人的身体较为瘦弱,那么阳气就容易外泄,从而使人感到畏寒。在这种情况下,风邪就会形成寒中病,导致患者不时地流眼泪。这是因为瘦弱的人体内阳气相对不足,风邪入侵后,使得阳气更加虚弱,无法抵御寒邪的侵袭,从而引起流眼泪等症状。
当风邪从太阳经侵入人体后,会在太阳经脉及其各个腧穴之间流行。这些风邪会散布在肌肉之间,与卫气相互纠结、缠斗。由于风邪的干扰,卫气的运行道路会变得不顺畅,从而导致肌肉出现高起肿胀的现象,最终形成疮疡。
此外,由于卫气受到风邪的影响而有所凝涩,无法正常运行,肌肉就会失去卫气的滋养,进而变得麻木,感觉迟钝。
而病病的产生则是因为营气受热而腐坏,使得血气变得不清。这种情况下,鼻柱会受到侵蚀而损坏,皮肤也会出现变色和溃疡的症状。这是由于风寒之邪侵入经脉后,长期羁留不去,导致病情逐渐加重,所以这种病被称为疠风,也有人称之为寒热病。
在春季的甲日和乙日(甲日就是春天得每个月分为,三旬三个月,假如1号11号,21号,31号,乙日,2.12.22),人体最容易受到风邪的侵袭,这种风邪一旦侵入人体,就会引发肝脏方面的疾病,也就是所谓的肝风。同样地,在夏季的丙日和丁日(每月3.13.23,丁日4.14.24.)风邪容易侵入心脏,导致心风的形成;而在长夏的戊日和己日,风邪则会影响脾脏,引发脾风;到了秋季的庚日和辛日,风邪又会侵袭肺部,形成肺风;最后,在冬季的壬日和癸日,风邪则会侵入肾脏,导致肾风的产生。
不仅如此,风邪还可能通过侵入五脏六腑的腧穴,进一步引发五脏六腑各自的风病。这些风病会沿着相应的经脉向内传播,从而发展成为偏风病。此外,如果风邪从风府穴向上进入脑部,就会引发脑风病;如果风邪侵入头部的目系,就会导致目风病的出现;而在睡觉时遭受风寒,或者饮酒后受到风邪的影响,都可能引发漏风病;在行房过程中出汗时感受风邪,就会形成内风病;刚洗完头时感受风邪,则容易患上头风病;风邪若长期停留在体内而不离去,还可能引发肠风或飧泄病;当风邪停留在腠理时,又会导致泄风病的发生。
综上所述,风邪无疑是引发各种疾病的首要因素。至于它所产生的变化,会引发其他各种各样的疾病,而且这些疾病的发生并没有固定的规律可循。然而,追根溯源,这些病症的根源都是由于风邪入侵人体所导致的。
黄帝好奇地问道:“那么,五脏风症的表现究竟有哪些不同之处呢?我非常渴望了解它们各自的诊断要点以及病态表现。”
岐伯详细地回答道:“首先,肺风的症状表现为多汗且惧怕风吹,面色呈现出苍白之色,还会不时地咳嗽并伴有气短的现象。这种病症在白天时可能症状较轻或者没有明显症状,但到了夜晚则会加重。在诊断时,需要特别留意眉上这个部位,因为肺风患者的眉间通常会呈现出白色。”
接着,岐伯继续说道:“心风的症状主要包括多汗、怕风,唇舌会感到焦躁,情绪容易激动、发怒,面色发红,病情严重时甚至会出现言语迟缓的情况。对于心风的诊断,关键在于观察舌部,一般来说,心风患者的舌质会呈现出红色。”
最后,岐伯提到了肝风的症状:“肝风患者同样有多汗、怕风的表现,常常会感到悲伤,面色略微发青,咽喉部位干燥,情绪容易波动,有时甚至会对女性产生厌恶感。在诊察时,重点要关注眼下这个部位,因为肝风患者的眼圈往往会呈现出青色。”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