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伙伴们,晚上好呀!今天呢,我想和大家一起探讨一个很有趣的话题——有没有病,观察血管就能看出来哦!
你们知道吗?在很多资料里都有记载,说血液每 23 秒就在人体内循环一圈呢。这个说法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都非常流行,好多人都对它坚信不疑。可是呢,现在这个说法被证明是不科学的哦!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要想准确测量血液在人体内循环一圈到底需要多长时间,其实是非常困难的,甚至可以说是几乎不可能实现的。既然都没办法测量,那所谓的统计数据自然也就无从谈起啦!
就像我前面说的那样,每个人的身体里都布满了大大小小的血管,这些血管就像错综复杂的树根一样,相互交织、盘根错节,形成了一个网状的结构,而不是一条简单的直线哦。这意味着什么呢?也就是说呀,并不是每一滴血液都会流经我们身体的每一个部位哦。所以呢,就算我们能在血管里放一个小小的芯片来测量时间,这个芯片所测量到的数据,也绝对不是血液流经我们全身所有血管(包括那些极其细小的毛细血管),然后再回到心脏所花费的时间哦。它测量到的,不过是血液经过一部分血管,然后再回到心脏所需要的时间罢了。
既然说血管的排列就像树根一样错综复杂,那么我们不妨大胆地将我们的身体想象成一棵参天大树吧。在这棵大树中,心脏位于最高处,就如同树冠一般,是整棵树的核心所在。而树干则可以类比为最大的血管,它们粗壮而坚韧,承担着将血液输送到全身各处的重要任务。
树干周围,盘桓着无数细密的须根,这些须根就如同毛细血管一样,深入到身体的各个角落,与组织和细胞紧密相连。它们虽然微小,但却数量众多,如同一张细密的网络,将营养物质和氧气源源不断地输送到身体的每一个细胞中。
如果我们把血液比作是大树中的养分,那么它就会从树顶(心脏)出发,沿着树干(大血管)缓缓流淌,最终抵达那些相当于毛细血管的须根。在这个过程中,血液会将携带的营养物质和氧气释放出来,滋养着身体的各个部位。
然而,当血液完成了这一使命后,它并不会就此停滞,而是会沿着相反的方向,从须根(毛细血管)回流到树干(大血管),最终回到树顶(心脏)。这样一来,血液就在身体内形成了一个循环不息的流动系统。
现在让我们再来思考一下芯片的运行轨迹。当芯片进入身体后,它可能会随着血液的流动而移动。但由于血液是同时、多方向、迅速地向身体各部位输送营养物质和氧气的,所以芯片并不会像我们想象的那样,沿着一条固定的路径循环身体一周。相反,它可能只是在经过身体的某一个毛细血管后,就随着血液的回流而返回到了原来的位置。
因此,所谓“一滴血循环身体一周”这种说法,从这个角度来看,其本身就存在一定的偏差。实际上,血液在身体内部的流动并非如此简单,而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动态的过程,它涉及到多个方向和路径的相互交织,远非单一方向的循环所能概括。
不仅如此,我们身体里还有一些特殊的部位,其中的毛细血管会让血液流经两次,肝脏便是其中之一。经过消化管毛细血管的血液,会通过肝门脉进入肝脏。肝脏作为人体的重要器官,具有多种功能,其中之一便是解毒。它需要对从口中进入的物质进行鉴别,判断其究竟是营养物质还是有毒有害物质。可以说,肝脏既是一个化学工厂,负责各种物质的代谢和转化;同时也是一个解毒工厂,能够清除体内的毒素和废物。正因为如此,大部分的血液都需要流经肝脏,以完成这些重要的生理过程。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流向肝脏的血流量会因身体姿势的不同而产生显着的变化。具体来说,当我们处于站立或活动状态时,流向肝脏的血流量会显着减少;相反,当我们躺下时,肝脏能够接收到来自心脏输出的大约四分之一的血液。这一现象确实非常有趣,令人不禁感叹人体的奥秘。
无独有偶,中医书籍中也曾经提到过类似的观点,即当人躺下时,血液会更多地流向肝脏。虽然这种观点与现代医学的研究结果存在一定程度的相似性,但它们之间具体的机制和原理可能不尽相同。
在一天之中,我们躺下时间最长的阶段无疑是睡觉的时候。而在睡眠过程中,身体的解毒功能最为活跃。因此,这个时候我们应该充分地卧床休息,让身体得到充分的恢复和调养。
从这个角度来看,“疲劳是由肝引起”的说法似乎也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毕竟,肝脏在人体的新陈代谢和解毒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如果肝脏的功能受到影响,那么身体的疲劳感自然也会相应增加。
在我们的身体中,毛细血管就像一张密密麻麻的网,遍布全身各个角落。它们隐藏在皮肤之下、肠道黏膜之中以及脏器内部的细胞之间,默默地为各个细胞组织输送着生命的养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