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理论大讲堂每天都在孜孜不倦地讲授着各种知识,今天的主要话题是探讨血管健康与年龄之间的紧密联系。血管并非是静止不变的,它与人体一同生长,同时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老化。
在人的幼年时期,动脉血管犹如初升的太阳,充满了无限的活力。此时的动脉口径较大,管壁柔软且富有弹性,这使得它能够高效地输送血液,确保各个器官和组织都能得到充足的养分供应,一般不会出现缺血和缺氧的问题。正因如此,我们很少听到儿童会患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或脑梗死等疾病。
然而,时光荏苒,随着生理年龄的不断增长,血管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就像我们家中的自来水管和煤气管一样,经过长时间的使用,管道内壁会逐渐结垢、生锈。这些污垢和锈迹会逐渐堆积,导致管道内径变窄,从而影响水和气体的正常流通。同样地,人体的血管也会面临类似的情况,血管内壁的脂质沉积、斑块形成等问题会逐渐显现,使得血管变得狭窄、僵硬,弹性降低,最终影响血液的正常流动。血管就如同人体的“交通要道”一般,随着时间的推移,年龄的增长,血管内的情况也会发生变化。其中,胆固醇、甘油三酯等成分就像道路上的“垃圾”一样,在血管壁上越积越多。
这些“垃圾”的堆积,使得原本柔韧的血管壁逐渐失去弹性,变得僵硬起来。这就好比原本柔软的橡胶管,因为长时间的使用和外界因素的影响,变得硬邦邦的,不再能够自如地弯曲和伸缩。
血管硬化之后,血液在其中流动时就会遇到更多的阻力,就像车辆在狭窄的道路上行驶一样,速度会变慢,甚至可能会出现堵塞的情况。这样一来,心脏和大脑等重要器官就无法得到充足的血液供应,最终导致缺血,引发心脑血管疾病。
这就是为什么人到中老年容易与冠心病、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病“结缘”的原因。由于这些疾病在老年人中发病率较高,所以它们也被称为老年病。
不仅如此,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血脂异常已经成为我国一个不容忽视的公共卫生问题。其中,高脂血症更是导致心脑血管病的主要“元凶”之一,其发病率相当高。
当血脂含量过高时,多余的脂质就会像“黏合剂”一样,沉积在血管壁上。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脂质会逐渐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这些斑块就像血管内的“障碍物”,会不断增多、增大,导致血管的管径变窄。
血管管径变窄后,血液流通自然就不顺畅了,就像河流被堵塞一样。严重的时候,血流甚至会被完全阻断,形成血栓。血栓一旦形成,就会像“路障”一样,彻底阻碍血液的流动,给身体带来严重的危害。如果这种阻断恰好发生在心脏的冠状动脉,那么就极有可能引发冠心病。这种疾病一旦发作,情况严重时甚至可能导致猝死。而若是这种阻断发生在脑血管,那么脑卒中(也就是俗称的中风)便可能随之而来。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结果都指向一个事实:高脂血症似乎已经成为了一些中老年人无法逃避的“宿命”。换句话说,这些患者的血管出现问题几乎是必然的结果。
将这些现象归纳总结之后,我们不难发现一个规律:人的年龄越大,患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也就越高。那么,这其中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其实,这里面涉及到两个不同的概念,一个是衰老,另一个则是病理改变。
关于衰老,这可是一个困扰了人类数千年的难题。从古至今,人们对于“抗衰老”的探索从未停止过。然而,即便到了今天,我们对于衰老的机制仍然知之甚少。衰老到底是一种疾病,还是一种自然规律呢?这个问题至今仍然争论不休,尚无定论。心血管外科医生深知,在进行心血管手术时,患者的年龄是一个关键因素。年龄越大,缝合血管的难度就越大。这是因为年轻人的血管具有较好的柔韧性,而50岁以上的人往往血管变得脆弱,有时甚至一缝合就会破裂。
那么,这种现象究竟是由病变引起的,还是仅仅是衰老的结果呢?这个问题确实难以简单回答。
人一旦步入老年,身体的各项机能就开始逐渐走下坡路,这是自然规律的必然体现。随着年龄的增长,五脏六腑的功能都会逐渐衰退。其中,肾脏的功能衰退最为明显。中医认为,肾主五液,即汗、涕、泪、涎、唾五种体液。当肾虚时,津液的主宰作用就会失去,导致体内津液代谢失调。
同时,脾脏主运化,负责将食物转化为营养物质并输送到全身。脾虚时,饮食无法正常运化,从而影响身体的营养供应。而肝脏主疏泄,调节着人体的气血运行和津液代谢。当肝弱时,津液的输布就会受到阻碍。
肾、脾、肝这三个脏器的功能下降,运转不畅,都会导致膏脂代谢失常,进而引起血脂升高,给血管健康带来严重威胁。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