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靖王萧逐渊那场雨巷结盟,如同在暗夜中点亮了一盏飘忽不定的灯,既指明了某种潜在的方向,也照出了前路更多的迷雾与险阻。谢清晏深知,倚仗外力固然重要,但真正稳固的根基,还需自身经营。靖王是藏在暗处的奇兵,而她需要在阳光之下、尘埃之中,建立起属于自己的耳目与脉络。
京城的贵女圈,经过花朝节退婚一事,对谢清晏的态度变得微妙。钦佩者有之,同情者有之,但更多的是观望与疏离,毕竟她公然得罪的是端王府和其背后可能存在的庞大势力。谢清晏乐得清静,正好将精力投向更隐蔽却可能更关键的角落——那些汇聚三教九流、信息流通极快的灰色地带。
她的目标,锁定了京城最负盛名的歌舞坊之一,“聆音阁”。这里非寻常妓馆,阁中女子多以技艺着称,尤善音律,是许多达官贵人、文人墨客附庸风雅、私下交际之所。而聆音阁的头牌花魁,名唤苏月见,更是名动京华,一手琵琶技艺堪称绝响,据说千金难求其一曲。
前世模糊的记忆中,谢家覆灭后,似乎有一位曾是乐籍的女子,曾试图向刑部递送某种证据,却最终石沉大海,本人也下落不明。谢清晏不能确定那是否就是苏月见,但“聆音阁”和这位花魁,无疑是一个极佳的信息切入点。更重要的是,她需要一双能看清贵女圈之外、更广阔阴暗角落的眼睛。
这日傍晚,谢清晏借口要去新开的书局淘换诗稿,征得母亲同意后,带着柳眠和一名可靠的护卫出了门。她没有直接去聆音阁,而是先去了几家书局,又逛了绸缎庄,最后才似漫无目的地逛到了聆音阁附近那条繁华中带着脂粉香气的街道。
华灯初上,聆音阁前车水马龙。谢清晏并未进去,而是进了对面一家雅致的茶楼,要了个临街的雅间,窗口正对聆音阁大门。
“柳眠,你去打听一下,今晚聆音阁可有苏月见姑娘的曲目?听闻她一曲《十面埋伏》堪称京城一绝。”谢清晏吩咐道。
柳眠虽疑惑小姐为何突然对这等地方感兴趣,但还是依言去了。片刻后回来禀报:“小姐,问到了。今晚苏姑娘确实会登台,压轴便是《十面埋伏》,不过……听闻今日包场的是吏部侍郎家的公子,请了不少权贵子弟,寻常人怕是进不去。”
吏部侍郎公子?那便是端王世子萧元澈那一派系的人了。谢清晏眸光微闪,机会似乎来了。她沉吟片刻,对护卫低语几句,护卫领命而去。
约莫半个时辰后,聆音阁内丝竹管弦之声渐起,觥筹交错,好不热闹。谢清晏依旧坐在茶楼雅间,静静品茶,目光却始终未离开对面的灯火辉煌。
压轴时分将至,她放下茶盏,对柳眠道:“你在此处等我。”说罢,她戴上早已准备好的帷帽,遮住面容,悄然下楼,借着夜色和人群的掩护,绕到聆音阁后巷。那名护卫已等在那里,低声道:“小姐,打点好了,可从侧门进去,有个杂役间可暂避。”
谢清晏点头,跟着护卫悄无声息地潜入聆音阁。杂役间狭小昏暗,却恰好能听到前方大厅传来的声音。此时,一阵激昂悲壮的琵琶前奏骤然响起,如金戈铁马,破空而来!
是《十面埋伏》!
琵琶声时而急促如雨打芭蕉,时而凝重如黑云压城,将楚汉相争垓下之围的紧张、肃杀、绝望渲染得淋漓尽致。满堂宾客似乎都被这高超的技艺带入情境,鸦雀无声。
谢清晏屏息凝神,不仅是欣赏音乐,更是在捕捉某种信息。前世模糊的记忆碎片似乎在琵琶声中逐渐清晰——据说,苏月见的《十面埋伏》有一处极隐秘的玄机,若非知情人,绝难察觉。
乐曲进行到最激烈处,描绘两军厮杀,音调越来越高亢,琵琶弦被拨动得几乎要断裂!突然,“铮”的一声刺耳锐响!第一根弦断了!
宾客中传来低低的惊呼。但琵琶声并未停止,苏月见指法一变,竟以断弦之琴继续演奏,音色虽变,意境却更添几分悲壮苍凉。
紧接着,“铮!铮!铮!”又是接连三声,第二、第三、第四根弦相继崩断!
谢清晏的心提了起来。她记得那个传闻……断弦之数,暗藏讯息!
第五根弦断!琵琶声已变得支离破碎,却顽强地推进着旋律。
第六根弦断!只剩下最后一根独弦!苏月见面色苍白,额角见汗,修长的手指在那唯一一根弦上飞速抹、挑、轮、拂,竟硬生生用一根弦模拟出了千军万马的最后悲歌与穷途末路!
“铮——!”第七根弦,在一声拉到极致、近乎凄厉的音符中,应声而断!
七弦尽断!
满堂寂然,片刻后,才爆发出轰然的喝彩与惊叹!竟有人能将《十面埋伏》弹至七弦尽断的境界,此等技艺,已非凡俗!
然而,杂役间内的谢清晏,却如遭雷击,浑身冰凉!不是六根,也不是八根,是七根!七根弦断!这个数字,像一把钥匙,猛地打开了前世尘封的记忆匣子!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