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论坛的影视版块,那个最初曝光"35日计划"的帖子已经盖起了千层高楼。
标题不知何时被版主修改成了更加耸人听闻的《起底"天才导演"李扬和他的"投机之作"》。
李扬滑动鼠标滚轮,冷静地看着页面刷新。
"35天拍电影?笑话!这分明是对电影艺术的亵渎!"一个注册时间不到三天的ID愤慨地写道,"电影是需要沉淀的艺术,不是流水线上赶工出来的快餐!"
下面有人跟帖:"说得对!这种速成模式拍出来的肯定是豆腐渣工程,心疼那些被压榨的演员和工作人员。"
王紫逸气得拍桌子:"放屁!我们哪被压榨了?扬子给的高片酬不要太香?"
王紫逸已经用拿到的片酬买了一鞋柜的运动鞋了。
给老娘买房的计划好像全交给了李扬一样。
李扬没说话,继续往下看。
另一个看似理性的长篇分析帖。
"抛开制作周期不谈,南京题材本身就具有特殊性和敏感性。”
“一个在校学生团队是否有足够的历史视野和政治觉悟来驾驭如此沉重的题材?
“我很怀疑。建议有关部门严审,不要让某些人打着艺术的旗号消费民族伤痛。"
这条评论下面跟了上百条回复,有赞同的,有反对的,更多的是看热闹的。
"楼上说得对!其心可诛!"
"还没看片就扣帽子,您才是其心可诛吧?"
"我只是个做俯卧撑的,你们继续吵。"
"关我鸟事,我进来打瓶酱油。"
李扬轻轻摇头,点开了猫扑的链接。
猫扑上的画风更加戏剧化。
有人不知道从哪弄到了他的照片,PS成了坐在导演椅上吹泡泡糖的小孩,旁边配文:"宝宝也会拍电影啦"。
李扬记得,好像人肉就大概是从这个年代开始的。
下面一堆"囧"、"雷"、"槑"的回复。
还有自称"知情人士"的帖子,信誓旦旦地说李扬家里有背景,否则不可能同时拿到中影和映艺的投资。
"那个宋轶说不定也是靠关系上位的"之类的污言秽语夹杂其中。
"这些人怎么这么恶心!"王紫逸看得火冒三丈,"我这就注册账号骂回去!"
"坐下。"李扬的声音平静却不容置疑,"你越骂,他们越开心。"
"那就这么看着他们胡说八道?"
李扬关掉猫扑,点开百度贴吧。
"李扬吧"和"南京照相馆吧"已经沦为战场,支持者和反对者吵得不可开交。
吧主显然已经放弃管理,只能偶尔删除一些过于过分的帖子。
最让李扬注意的是新浪网上的一篇专栏文章,标题是《学生电影触碰历史题材:是勇气还是冒进?》。
文章看似客观,却通篇都在暗示学生团队不足以驾驭如此沉重的题材,并列举了历史上许多"失败的学生电影案例"。
"看到了吗?"李扬指着那篇文章,"这才是专业的黑稿。不像猫扑那样**裸,但杀伤力更大。"
王紫逸凑过来仔细看:"这作者是谁啊?怎么好像很懂行的样子?"
"不是好像,就是很懂行。"李扬冷笑。
"这用词,这节奏,绝对是业内人士的手笔。你看这里——"
他指着文章中段,"表面上是在讨论学生电影的局限性,实际上把所有可能质疑的点都埋下了:经验不足、历史视野不够、政自敏感性不强......"
"这是路川那边的人写的?"
"不一定直接是,但肯定有关系。"李扬又点开几个门户网站的娱乐……
"看,同类型的文章开始批量出现了。财经版甚至开始讨论'电影工业化生产与速成模式的利弊'。这是有组织的舆论攻势。"
王紫逸倒吸一口凉气:"他们这是要干什么?"
"很简单。"李扬关掉所有网页,靠在椅背上,"在所有观众还没看到电影之前,就先入为主地告诉大家:这部电影不行,不专业,不严肃,甚至可能有问题,不应该让它上映。"
宿舍门被推开,宋轶和陈小纭急匆匆地进来。
"李扬,你看到网上那些......"
宋轶话说一半,看到李扬电脑屏幕上还没完全关闭的网页,叹了口气,"你已经看到了。"
陈小纭眼睛红红的,显然刚哭过:"他们怎么能那么说我们......说我们消费历史......说我们哗众取宠......"
"因为这就是最有效的攻击方式。"李扬起身给两人倒了水,"质疑动机比质疑内容更容易,也更能煽动情绪。"
"可是我们明明那么认真......"陈小纭哽咽着说。
"我知道。"李扬的声音柔和下来,"我们都知道。所以不要被这些声音影响。"
宋轶担忧地看着李扬:"你打算怎么办?需要我们一起做点什么吗?发声明还是......"
"什么都不用做。"李扬摇头,"现在说什么都没用,只会越描越黑。"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