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26日,农历七月初七,七夕节。
北京的夏末依旧蒸腾着暑气,但晚风已带上了一丝不易察觉的清爽。
杨一站在北京电影学院门口,不停地刷着手机上的时间,眼神却始终瞄向地铁站的方向。
他的心如同被猫爪轻轻挠着,混合着期待与焦躁。
终于,那个熟悉的身影拖着一个小小的行李箱,从人群中走了出来。
小林,他的女朋友,也是他低一届的学妹,为了这个七夕,特意提前一周返校。
“等很久啦?”
小林笑吟吟地小跑过来,额头上沁出细密的汗珠。
“没有没有,刚到!”
杨一赶紧接过她的行李箱,另一只手变戏法似的从背后拿出两张电影票。
“喏,今晚的,《北京爱情故事》,青锋影业出品,陈思诚导演的处女作!
我掐指一算,七夕节,看爱情片,天时地利人和!”
小林嗔怪地拍了他一下,脸上却漾开笑意:
“我就知道!
什么想我了,都是借口,就是想骗我回来陪你过节看电影!”
“这怎么能叫骗呢?”
杨一义正辞严。
“这叫战略性规划假期!
你想想,开学前这一周,宿舍楼都是空的,就我们俩,这可是纯粹的二人世界!
看电影,那只是完美计划的第一步!”
他挤挤眼,压低声音:“后面几天的行程,我都安排好了……”
小林脸一红,挽住他的胳膊:“就你心眼多!走吧,电影快开场了。”
影院里几乎坐满了,大多是和他们一样的年轻情侣,空气中弥漫着爆米花的甜腻香气和窃窃私语的期待。
灯光暗下,龙标出现,电影开始了。
《北京爱情故事》采用了多线叙事,几对处于不同人生阶段的都市男女,他们的爱情与困境在银幕上交织。
梁家辉与刘嘉玲饰演的中年夫妻在希腊街头玩着试探忠诚的危险游戏,演技派的气场让影院安静下来;
而当陈思诚饰演的“疯子”程峰,顶着那头略显飘逸的长发,开着跑车,带着几分玩世不恭出场时,场内响起了一阵善意的轻笑。
“这导演还挺自恋,给自己安排个高富帅角色。”
杨一凑到小林耳边小声说。
小林点点头,注意力很快被佟丽娅饰演的“沈冰”吸引:
“丫丫好漂亮啊,那种清冷劲儿,真像从雪山里走出来的。”
电影剧情推进,程峰对沈冰死缠烂打的追求,引发了不少笑声。
但当镜头给到陈思诚特写,试图展现他深情的眼神时,小林却不自觉地微微蹙眉。
散场后,随着人流走出影院,她捧着没喝完的奶茶,给出了评价。
“片子挺好看的,几对故事都挺有代表性,梁家辉和刘嘉玲那段真是……
演得太好了。
就是……”
她犹豫了一下,“就是觉得陈思诚演这个男主角,有点别扭。”
“是吧!”
杨一仿佛找到了知音,“我也觉得!”
“你说他演个痞痞的富二代吧,好像还行,但一到深情告白、痛苦纠结的戏份,总感觉他劲儿使大了,眼神太用力,不像发自内心的深情,倒像在说‘快看,我多痴情’!
网上都有人玩梗了,说他是‘深情油物’,建议他好好当导演,别亲自下场演男主角了。”
“倒也没那么严重……”
小林比较宽容。
“可能就是新导演想表达的东西太多,在自己身上反而没把握好。
不过整体我觉得不错,至少让我看进去了,也感动了。”
杨一和小林的观感,几乎是上映首周舆论的一个缩影。
掌声是热烈而广泛的。
许多媒体和影评人对这部电影的结构和野心给予了肯定。
《南方都市报》的影评版写道:
“陈思诚导演的处女作,以拼盘式结构巧妙串联起当代爱情的多元面相,从青涩初恋到中年危机,再到暮年相守,叙事流畅,情感真挚。
尤其梁家辉与刘嘉玲在异国他乡的彼此试探与深情,贡献了殿堂级的表演。”
《新京报》则点评:“作为一部定位明确的商业爱情片,《北爱》完成了它的使命,精准击中了七夕档期年轻观众的情感需求,笑点与泪点配置均衡。”
在网络上,电影相关话题也热度不减。
“北京爱情故事”、“佟丽娅好美”、“梁家辉演技”等词条轮流登上热搜。
很多普通观众像小林一样,被片中某个故事或某对CP打动,在微博、豆瓣上分享着自己的感动:
“看余男那条线哭了,婚姻的一地鸡毛太真实了。”
“为丫丫和陈思诚的绝美爱情流泪,虽然男主有点油,但架不住我喜欢看美女谈恋爱!”
然而,掌声越响,随之而来的冷水也愈发刺骨。
争议的焦点,毫不意外地集中在了自导自演的陈思诚身上。
豆瓣电影评分区,一条高赞短评被顶到了最前面: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