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初秋的北京,夜风已带了些许凉意,但央视电影频道演播室内却灯火通明,气氛热烈。
主持人身着简洁的套装,面对镜头露出职业而亲切的微笑:
“欢迎收看本期《光影对话》。
今天,我们齐聚三位与中国科幻命运息息相关的嘉宾……
导演李扬、科幻作家刘慈欣,以及《科幻世界》副总编辑、中国科幻银河奖的主要负责人姚海军先生。
而他们带来的,是一个即将震动中国影坛的消息。”
镜头扫过嘉宾席。
李扬穿着一件深色休闲西装,内搭纯黑T恤,年轻的脸庞上已褪去学生的青涩,多了几分掌舵者的沉稳。
他身旁的刘慈欣,则是一贯的温和模样,金丝眼镜后是睿智而平静的目光。
姚海军坐在另一侧,作为中国科幻领域重要的编辑与评论家,他的出席本身就代表着科幻文学界对此次项目的关注与认可。
主持人首先向他提问:
“姚老师,作为中国科幻最高奖‘银河奖’的掌舵人,您能否谈谈银河奖对中国科幻的意义?”
姚海军微微颔首,语气中带着历史的厚重感:
“银河奖由《科幻世界》创办于1986年,三十多年来,它一直是中国科幻创作的灯塔。
从王晋康的《亚当回归》到何夕的《平行》,从韩松的《天道》到刘慈欣的《带上她的眼睛》,银河奖见证了一代代科幻作家的成长。
可以说,没有银河奖,就没有今天的中国科幻。”
他顿了顿,目光转向刘慈欣,“尤其是大刘,他在银河奖上蝉联多次,他的《流浪地球》《三体》等作品,早已成为科幻迷心中的经典。”
姚海军紧接着感慨,他回忆起初读《流浪地球》小说时的情景:
“当时在编辑部,大刘这篇稿子带给我们的就是这种震撼。
‘带着地球去宇宙流浪’,这个创意本身在当时中国科幻创作里就是里程碑式的。
刘慈欣略显腼腆地笑了笑。
李扬在一旁静静听着,内心也是泛起波澜。
他想起前世2015年刘慈欣凭借《三体》斩获雨果奖的场景。
那是亚洲人首次获得世界科幻最高荣誉,全国科幻迷为之沸腾,媒体用“中国科幻征服世界”为题连续报道。
此时,姚海军也正好把话题引到了李扬身上。
“我就觉得,李扬导演的眼光和远见,真的很棒。”
“我听说李导早早的,就早早就找到了大刘,所有作品的影视版权一次性包圆了。”
“真的非常有魄力。”
“而且我可以说,谁绑定了刘慈欣,谁就绑定了中国科幻电影的未来……”
主持人也顺势将话题引向电影领域:
“近年来,中国科幻文学蓬勃发展,但科幻电影却始终难有突破。
各位如何看待这种现状?”
刘慈欣沉吟道:
“我们的科幻小说早已走向世界,但科幻电影仍处于探索阶段。
过去也有一些尝试,比如《珊瑚岛上的死光》《大气层消失》,但它们更多是带有寓言色彩的软科幻。
在硬核科幻领域,我们几乎是一片空白。”
姚海军的语气带着遗憾:
“中国电影人不缺想象力,缺的是工业体系的支撑。
许多号称‘科幻大片’的作品,要么披着科幻外衣讲爱情故事,要么因技术短板导致特效粗糙。
更遗憾的是,某些项目因盲目模仿好莱坞而失去本土文化根基,最终沦为‘四不像’。”
他看向李扬,意味深长地说,“因此,当李扬导演找到我,说他要拍《流浪地球》时,我既期待又担忧……
中国科幻电影太需要一部真正的硬核作品了!”
刘慈欣接过话茬,声音坚定。
“观众不是不喜欢科幻,而是厌恶粗制滥造。”
“我们缺的从来不是市场,而是愿意沉下心打磨作品的诚意。”
“李导这次的拍摄,我以编剧和科幻顾问的方式全程参与。”
“就我的所见所闻,我觉得,李导在这方面,确实做到了很多其它电影没有做到的地方。”
“诚意十足!”
此时,主持人身后的大屏幕骤然亮起,这是到了展示海报的环节。
《流浪地球》首款概念海报首次公开。
海报构图极具冲击力。
近景是冰雪覆盖、已难辨原貌的北京国贸建筑群,断裂的CBD大厦如同巨人的残骸,被冻结在蓝色的冰层中。
中景处,数台庞然大物般的“行星发动机”喷出灼目的蓝色等离子光柱,直刺晦暗的天空。
其设计充满了苏联重工业式的粗犷与力量感,钢铁支架裸露,管线虬结,与远处依稀可辨的长城蜿蜒的轮廓形成一种奇异的共生。
远景,木星巨大的红斑如同一只冷漠的眼睛,凝视着这个正在逃亡的渺小星球。
海报下方,是锋芒毕露的片名书法——
《流浪地球》。
演播室内一片寂静,姚海军深吸一口气: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