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渐浓。
维多利亚港两岸的霓虹次第亮起,勾勒出香港最迷人的天际线。
一辆黑色的劳斯莱斯幻影悄无声息地滑入半岛酒店门廊。
身穿白色制服、戴白手套的侍者训练有素地拉开车门。
动作优雅而克制。
李扬和宋轶刚踏上酒店那着名的花岗岩地面。
一位身着定制西装、气质沉稳的经理已静候在旋转门旁。
他微微躬身,笑容恰到好处:
李导演,宋小姐,晚上好。刘先生在顶楼套间恭候二位。
没有前呼后拥的阵仗,没有闪烁的镁光灯。
只有一种被精心安排却不露痕迹的妥帖。
经理亲自引领他们穿过大堂,来到一部需要专用钥匙才能启动的电梯前。
电梯内部装饰着精致的木质镶板和抛光黄铜,运行起来几乎听不见声音,平稳得让人感觉不到移动。
这是酒店的创始人专用电梯,经理微笑着解释,平时不对外开放,刘先生特意安排的。
宋轶轻轻碰了碰李扬的手肘,交换了一个心照不宣的眼神。
他们都感受到了这份不动声色的重视。
电梯门无声滑开,令人惊讶的是,门外并非预想中的走廊,而是直接通向一个宽敞的玄关。
刘德华就站在那里,一身深色休闲装,简约得体,脸上是那标志性的温暖笑容。
李导,宋小姐,欢迎来香江。
他上前一步,伸出手。
握手的时间不长不短,力道扎实,既显热情又不失分寸。
华哥,太客气了。
李扬笑着回应,目光不经意间扫过玄关一侧墙上悬挂的水墨画。
那是一幅岭南画派大家的真迹,意境空灵,笔法老辣,绝非酒店标配的装饰品。
刘德华引他们进入客厅。
这是一个拥有270度全景落地窗的套间,整个维多利亚港的璀璨夜景如同一幅流动的画卷在眼前铺展。
港岛摩天大楼的灯光与九龙半岛的霓虹交相辉映,偶尔有渡轮在漆黑的水面上划出粼粼波光。
室内的装饰并非极尽奢靡,却处处透着不凡的品味。
低调的意大利真皮沙发舒适得恰到好处,茶几是由整块原木打磨而成,纹理自然优美。
上面摆放的不是酒店常见的鲜花,而是一盆精心养护的盆景,松树虬枝盘曲,姿态优雅如舞者。
空气里弥漫着淡淡的檀香,若有若无的古琴曲在空间中流淌,音量控制得如此精妙,既营造了氛围,又不会干扰交谈。
不知道你们喜欢喝什么,就准备了点普洱,还有些简单的点心。
刘德华说着,亲自走到一侧的中式茶海前。
那是一整套紫砂茶具,色泽温润,显然经常使用。
他熟练地温壶、洗茶、冲泡,动作行云流水,显然是个中高手。
宋轶在李扬身边轻轻坐下,趁刘德华专注沏茶的空隙,极快地在李扬耳边低语:
从专用电梯到真迹名画,再到这全景套房,华哥这接待,规格真不是一般的高。
李扬微微点头。
他感觉到了。
这种高规格,并非用金钱堆砌的张扬,而是一种浸润在细节里的尊重和用心。
仿佛刘德华只是邀请两位重要的老朋友到家里小聚。
只不过,这个恰好是半岛酒店的顶级套房。
准备的是搭配了贝卢伽鱼子酱和现烤英式松饼的经典半岛下午茶升级版。
以及旁边酒架上那几瓶明显价值不菲、却并未刻意炫耀的麦卡伦珍稀系列单一麦芽威士忌。
来,试试这茶。
刘德华将两杯橙红透亮的茶汤推到他们面前。
这是八十年代的乾仓普洱,朋友珍藏的,说是配香港的夜景正好。
茶香袅袅中,闲聊从香港的天气、美食,自然地过渡到电影。
几杯茶后,刘德华轻轻放下茶杯,语气平和却带着几分无奈:
李导,不瞒你说,这两年我常常感到困惑。
去年拍了《三国之见龙卸甲》,今年和王晶合作了《未来警察》,投入都不小,制作也算精良,但市场的反响……
总是差强人意。
他微微前倾身子,手指无意识地在杯沿滑动:
有时候我觉得,不是我们不够努力,而是整个市场生态都变了。
你看,杜琪峰现在大部分时间都在北京,徐克更是直接把工作室搬到了内地。
留在香港的导演,像尔冬升他们,也常常感叹预算越来越紧,题材放不开手脚。
刘德华顿了顿,声音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落寞:
前几天和几个老友饮茶,都是当年一起打拼的伙伴。
大家都很迷茫,明明还是那班人,技术更好了,钱按理说也更多了……
但就是拍不出当年《无间道》那种让全亚洲为之疯狂的味道了。
他苦笑着摇头:可能真是我们这批人老了吧,跟不上这个时代了。
李扬静静地听着,手中的茶杯温热的触感让他思绪流转。
他清楚地知道,香港电影的式微,其根源远比刘德华所说的要深刻得多。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