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棉花田采样回来后,化验室紧锣密鼓地开展纤维检测工作。羽辰和俊辉对着纤维长度分析仪反复校准,雅萱和洛依则仔细记录每一组检测数据,蒋主任偶尔在旁边指导,整个实验室沉浸在严谨又有序的氛围里。这天傍晚,所有检测报告终于整理完毕,大家拖着疲惫的身体坐在休息区,蒋主任泡了一壶热茶,分给每个人,突然开口:“前几年公司组织去瑞金开展红色教育,看到那口‘红井’,我才算真正明白,啥叫‘初心’。”
“红井?是不是课本里写的‘吃水不忘挖井人’的那口井啊?” 洛依捧着温热的茶杯,眼睛里满是好奇。她上学时学过这篇课文,却从未想过有一天能从蒋主任口中听到关于红井的真实故事。
蒋主任轻轻点头,手指在茶杯边缘慢慢摩挲,仿佛在触碰那段厚重的历史:“就是那口井。井口用青灰色的石头砌得整整齐齐,历经这么多年风雨,石头上都刻满了岁月的痕迹。井旁边立着一块石碑,上面‘吃水不忘挖井人’七个字,是后来重新镌刻的,却依旧透着当年的赤诚。导游跟我们说,当年**带领红军到瑞金,看到当地百姓只能喝浑浊的塘水,有的甚至喝路边的积水,心里特别不是滋味,就亲自带着战士们,还有当地的乡亲,一起挖这口井。那时候条件艰苦,没有像样的工具,就用锄头挖、用箩筐运土,足足挖了十几天,才终于挖出清水。”
他顿了顿,声音里多了几分凝重:“围着井参观的时候,人群里有个头发花白的老人,穿着洗得发白的蓝布衫,手里拄着一根木拐杖,一直静静地站在井边,眼神里满是敬畏。后来跟他聊天才知道,他爷爷当年就是给红军送工具的村民,还帮着一起挖过井。现在老人每天都会来井边转一圈,看看井水清不清,有没有杂物。他跟我们说‘这井里的水,甜着呢,能照见人心 —— 你要是心里干净,井水就清亮;你要是心里有虚,看着井水都发浑’。”
雅萱听得入了神,忍不住追问:“主任,您当时有没有尝尝井里的水啊?是不是真的像老人说的那么甜?”
“尝了,怎么没尝!” 蒋主任笑了笑,眼里泛起回忆的光芒,“那天在井边,公司的年轻人都觉得新鲜,学着当年红军和百姓的样子,用井边摆放的木桶和绳子打水。我也跟着打了半桶,井水清澈见底,还带着点凉意。我掬起一捧喝下去,没有城里自来水的消毒味,反而带着点淡淡的土腥味,可喝进肚子里,却觉得心里特别敞亮,像被什么东西涤荡过一样,所有的浮躁和疲惫都没了。”
他放下茶杯,目光落在桌上的年轻人身上,语气变得格外认真:“你们年轻人可能觉得,这些红色故事、革命历史离咱们太远,跟咱们每天做实验、测数据的生活不沾边。其实不远,一点都不远。咱们化验室里测每一个数据,记录每一份报告,不就跟当年红军挖井一样吗?都得实实在在,来不得半点虚假。红军挖井是为了让百姓喝上干净水,咱们测数据是为了让产品质量有保障;红军挖井要一锄头一锄头挖,咱们测数据要一步一步来,容不得半点马虎。”
蒋主任拿起桌上的一份实验报告,轻轻拍了拍:“你们看,这份棉花纤维检测报告,每一个数据都关系到后续棉纺织品的质量。数据准了,产品才能好;产品好了,才能对得起客户的信任,对得起那些在田间地头辛苦劳作的棉农。这口‘数据井’,就是咱们化验室的‘初心井’—— 咱们守好这口井,把数据做准、把质量把好,就是守住了咱们的初心。”
包厢里瞬间安静下来,只有窗外偶尔吹过的风声,带着几分凉意。羽辰看着蒋主任鬓角的白发,看着他眼角因岁月留下的皱纹,突然觉得,那些藏在实验记录里的认真、那些融在日常相处中的温和、那些刻在骨子里的严谨,原来都有根 —— 就像红井里的水,看似平常,却能滋养出那么多感人的故事,支撑着一代又一代人坚守初心、踏实做事。
俊辉也若有所思地说:“以前总觉得‘初心’是个很空泛的词,听主任这么一说,才明白‘初心’其实很具体。对咱们来说,初心就是认真对待每一个实验样品,精准记录每一组检测数据,不因为熟悉就放松要求,不因为繁琐就敷衍了事。就像当年红军挖井,不因为辛苦就放弃,不因为困难就退缩。”
“说得对!” 蒋主任赞许地看着俊辉,“咱们做化验这行,最忌讳的就是‘差不多’‘还行’。数据差一点,产品质量就可能差一大截;质量差一大截,客户的信任就会少一分。咱们手里的移液管、滴定管,看似是普通的仪器,实则是守护质量的‘武器’;咱们写下的每一个数字,看似是枯燥的记录,实则是对客户、对棉农、对所有信任咱们的人的承诺。这份承诺,就是咱们的‘初心’。”
洛依轻轻点头,手里握着的茶杯仿佛也变得更有分量:“主任,我以前做实验的时候,偶尔会因为着急出结果,省略一两个校准步骤。现在想想,真的不应该。以后我一定会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来,把每一个步骤都做扎实,不辜负您的教导,也不辜负咱们化验室的‘初心’。”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