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颢&毕仲游:不陷“党争局”,直击“问题根”,懂破局!
宋神宗去世后,程颢刚好带着公文到府衙。哀悼仪式结束,留守韩绛的儿子韩宗师问:“朝廷接下来会咋样?”程颢说:“司马光、吕公着要当宰相了。”韩宗师又问:“他们真当宰相,会怎么做?”
程颢答:“该和元丰年间的大臣合作。要是一上来就划党派、分你我,以后肯定麻烦。”韩宗师追问:“怕啥?”程颢说:“元丰的大臣大多看重利益,要是能让他们自己改掉那些坑百姓的法令(边批:必须让他们自己改,才能彻底断了反复的可能),那就最好。不然,官员之间的内斗就没个头。司马光忠诚但太耿直,难商量变通;吕公着懂办事,可惜恐怕撑不起场面!”后来的事儿,全被他说中了。
冯梦龙点评:江公望的“预警”——别给党争“搭戏台”
宋徽宗建中初年,左司谏江公望上奏说:“神宗和元佑年间的大臣,本来没多大深仇大恨,是先帝听了小人的话才罢免他们。陛下要是把‘元佑’当旗号,肯定会有人拿‘元丰’‘绍圣’来对着干。一旦有了对立的名头,争斗就会起来,党派也就跟着复活了。”
司马光执政后,要推翻王安石的政策。毕仲游给他写了封信,核心意思特别实在:
毕仲游特意写信劝他:“当初王安石用‘要搞建设’的说法打动神宗,又怕钱不够,所以只要能敛财的政策,全用上了——散青苗钱、设市易务、收免役钱、改盐法,这些是具体事;而‘想搞建设、怕钱不够’,才是他的核心心思(要救这弊害,必须挖根源)。现在没堵住‘想搞建设’的心思,只想着禁止‘敛财的事’,说再多也没用。如今你废青苗、罢市易、免役钱、改盐法,把所有‘看似有利却伤民’的政策全改了,那些之前推行新法的人肯定不高兴。他们不会只说‘青苗不能废’,还会拿‘钱不够’当理由,说‘不搞这些政策,朝廷没钱办事’,就算是石头人听了,也会动摇。到时候,废了的能再恢复,罢了的能再设置,免了的能再征收,改了的能再复原。现在该做的,是把全国的财政算清楚,把各地存的钱和粮食集中到户部,让经费能撑二十年,几年后还能翻十倍。让皇上清楚‘天下有钱剩’,‘钱不够’的说法就站不住脚,新法才能彻底废了不恢复。当初王安石在位时,朝廷内外都是他的人,所以新法能推行;现在要改旧弊,可身边十有七八是王安石的旧部,就算用几个旧臣、君子,在百人里只占十几个,咋能成事?形势没成熟就硬干,就算青苗废了也会恢复,何况还没废透!市易、役钱、盐法也一样。用这办法改旧弊,就像人久病稍好,家人虽高兴却不敢庆贺,因为病还没好透啊!”司马光看完信,吓出一身冷汗,后来的事果然如毕仲游担忧的那样。
【管理智慧】
一、程颢的“防党争逻辑”:不先分“新旧”,先促“自改”,避免矛盾激化
程颢怕的不是“元丰大臣”,是“一上来就贴标签、分阵营”——把人分成“新党(支持新法)”“旧党(反对新法)”,只会让元丰大臣觉得“被针对”,反而抱团反抗;而让他们“自改害民之法”,既给了台阶,又让改革落地,还能避免“党争没完没了”。
当代案例:公司换领导,不搞“新旧团队对立”,反而促“自优化”
某科技公司新CEO上任前,团队分“老派(跟着前CEO搞传统业务)”“新派(想做创新业务)”,矛盾很大。新CEO没一上来就说“老业务全停,只搞新业务”,反而找老团队谈话:“你们最懂老业务的问题,哪些流程浪费钱、哪些产品没人买,你们自己列出来,咱们一起优化,优化好了留,优化不了再停。”
老团队没觉得“被针对”,反而主动梳理出“老业务的3个核心问题”,还提出了优化方案——比如砍掉没人买的旧产品,把省下来的钱投到新业务里。最后,老业务没全废,新业务也起来了,团队没因为“新旧对立”内耗,反而更团结。要是新CEO一上来就“清老团队、废老业务”,老员工肯定会消极怠工,甚至偷偷拆台,业务只会更乱——这就是程颢的智慧:不分阵营,先让“对立面”自己改,比硬刚更能落地,还能避免内斗。
二、毕仲游的“防反复逻辑”:不堵“事”,先挖“根”;不硬干,先看“势”
毕仲游戳中了司马光的致命问题:只盯着“废新法”这件事,却没解决“钱不够”的根源,也没看清“王安石旧部还掌权”的形势——根源没除、形势不对,就算暂时废了新法,也会被轻易推翻。
1.挖根源:没解决“钱不够”,新法早晚会恢复
王安石搞新法的核心是“缺钱想敛财”,司马光只废新法,却没证明“不搞新法也有钱”,一旦有人说“钱不够”,皇上就会动摇,新法自然会恢复。这就像现在某小区想取消“电梯广告收费”(类似新法),业主说“广告钱能补物业费”,物业没找到“补物业费的其他办法”,只硬取消广告,结果物业费涨了,业主又喊着“恢复广告”——没解决“钱从哪来”的根源,政策早晚会反复。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