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瓘:留“证据”、避“陷阱”,才是防坑高手!
陈瓘正奉命进京,刚到京城,就听说皇上有旨意,让三省(中央核心机构)把之前大臣们上奏后被发还的奏章,全都上缴回去。陈瓘对宰相下属谢圣藻说:“这肯定是有坏人想掩盖自己的过错,才出的这主意。要是全交上去,以后是非对错被篡改,咱们这些官员怎么证明自己清白?”
他还举例说,蔡京之前上过奏疏,请求灭刘挚等人家族,里面还造谣说刘挚等人带剑入宫想杀王圭。谢圣藻听了很震惊,立刻告诉了当时的宰相,把这些奏章都抄了副本存在三省里。后来蔡京一党想靠欺骗、抹黑来掩盖旧事,没能完全得逞,就是因为有这些副本留下痕迹,没法彻底抹掉。
邹浩回到朝廷,皇上一见面就提到他当年反对立刘皇后的事,反复夸奖他,还问:“你当时的谏疏草稿还在吗?”
邹浩回答:“我烧了。”
他退朝后把这事告诉了陈瓘,陈瓘说:“灾祸恐怕要从这开始了!以后要是有坏人伪造一份你的谏疏,你都没法辩解。”
当初,宋哲宗只有一个儿子叫赵茂(献愍太子),是当时还是妃子的刘皇后生的。哲宗没其他儿子,皇后之位也空着,刘皇后就靠着这个儿子被立为皇后。可赵茂才三个月就夭折了。邹浩前后三次反对立刘皇后,每次写完谏疏都把草稿烧了。
后来蔡京掌权,一直忌恨邹浩,就让自己的党羽伪造了一份邹浩的谏疏,里面写着“刘皇后杀了卓氏,抢走她的儿子当自己的孩子。骗得了人,难道能骗得过天吗?”宋徽宗下诏把这事宣扬出去,邹浩被再次贬为衡州别驾,没多久又被贬到昭州。事情的发展,果然和陈瓘当初担心的一模一样。
冯梦龙点评:一件事两种选择,结果天差地别
陈瓘让留副本,谢圣藻照做,避开了谗言陷害;邹浩烧了谏稿,违背了“留证据”的原则,最终被人诬陷。“人没有长远考虑,肯定会有眼前的麻烦”,这话太对了!
宋徽宗刚即位时,想改掉宋哲宗绍圣年间的弊端来稳定国家,于是放开言路让大家提建议。很多人认为,应该先让被废的瑶华太后复位、给司马光等大臣恢复官职。
陈瓘当时在谏官职位上,却独自提出:“废黜太后、追贬前宰相,这些事都是对方打着正当名号做的,不是小事。现在要纠正,得先查清诬陷的真相,为受冤的人平反,处罚当初策划这些事的人,然后再下诏书按礼仪办,这样才能没后患。不能图快,不然早晚会后悔。”
可朝廷里的人觉得大家的公道话憋了太久,想赶紧让大家痛快,就急着把这些事办了(边批:没见识的人经常犯这种“图快”的错)。后来到了崇宁年间,蔡京掌权,把宋徽宗建中初年的政策全改了,大家这才佩服陈瓘有远见。
陈瓘在通州时,张商英(号无垢)当了宰相,想拉陈瓘帮自己。当时朝廷设了“政典局”,张商英就从局里传旨,要拿陈瓘写的《尊尧集》,大概是想推行书中的主张,再通过政典局任用陈瓘。
陈瓘料到这事成不了,书已经抄好但还没送出去,州里又接到政典局的公文催促。陈瓘就用奏状的格式写了进表,用黄帕封好,申请送到政典局,请求在皇上面前拆开。有人说陈瓘应该直接送到政典局,没必要跟朝廷打招呼。
陈瓘说:“我恨不得直接送到皇上手里,怎么还能只给政典局送?张商英当宰相,要做什么事,不在三省公开办理,反而设个局、派个官,搞得像私下操作一样,别人肯定会怀疑、忌恨他。恐怕我的《尊尧集》还没到,他自己就先不稳了。我跟他保持距离还怕躲不过,何况主动送书给他?”
后来的事全像陈瓘说的那样:张商英很快被罢官,陈瓘也被任命到台州,贬官的文书里还说他“私下把《尊尧集》送给张商英,想让对方推行自己的主张”。这下大家更佩服陈瓘的远见了。
【管理智慧】
一、阻缴章疏:留副本防“翻供”,奸人想盖罪都没辙
陈瓘不让全交奏章,核心是怕“证据没了,任人拿捏”——奏章是“白纸黑字的铁证”,要是全交上去被藏起来、改了,以后蔡京这类人想诬陷谁,说“某大臣当初奏疏里骂皇上”,没人能拿出真章反驳,只能背黑锅。他的思路放现在,就是“职场里关键证据要留底,别全交出去,不然被人篡改、甩锅都没辙”。
当代案例:职场留“沟通副本”,躲过同事篡改的坑
某公司项目组小王,负责跟客户对接“需求变更”,每次客户提新要求,他都会把聊天记录、邮件截图整理成“需求变更单”,发给领导和同事后,自己还存一份加密副本。后来项目出问题,同事小李怕担责,偷偷把“需求变更单”里“客户要求延期”的内容删掉,改成“小王没及时传达需求”,想让小王背锅。
领导追责时,小李拿出篡改后的单子,小王立马掏出自己存的加密副本,里面清清楚楚有“客户要求延期”的记录——不仅洗清了自己,还让小李因为“篡改文件”被记过。要是小王当初没留副本,就算跳进黄河也洗不清,这就是陈瓘“留奏章副本”的现代版:关键证据别只交出去,自己留底,才能防住“翻供”“甩锅”。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