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咏:早砍“茶树”种“桑树”,才是有远见!
张咏(谥号忠定)担任崇阳县令时,当地百姓靠种茶为生。张咏说:“茶叶利润高,朝廷迟早会把茶叶收归官营(榷茶),不如早点换个营生。”于是下令让百姓砍掉茶树,改种桑树。百姓当时都觉得这事太折腾,心里满是抱怨。
后来朝廷果然开始实行茶叶官营政策,其他种茶的县,百姓全没了生计;而崇阳县的桑树已经长成,每年能织出上百万匹绢,百姓靠养蚕织绢过得很好。大家这才感念张咏的恩惠,专门给他建了庙来报答他。
冯梦龙点评:避开“短期高利坑”,才能守住“长远生路”
文林(温州人)在永嘉当县官时,当地产优质梨。有人把梨献给宦官,宦官就下令让百姓每年把梨当作贡品上缴。文林说:“梨能给百姓带来多少好处?可一旦定为每年必缴的贡品,以后的危害就大了!”于是让百姓把梨树全砍了。宦官生气地诬陷他,幸好当时文林因政绩优异被推荐,才躲过灾祸。
近些年,虎丘的茶树也因为宦官索要,被僧人砍掉了,就是为了断绝这种索取。唉!宦官的贪婪不值一提,但作为地方官,却要让百姓靠砍树来躲避灾祸,这种情况难道不该反思吗?顺便说一句,文林是衡山先生(文徵明)的父亲。
《泉南杂志》里也说:泉州盛产甘蔗,种甘蔗制糖利润高,很多人把稻田改成蔗田,导致稻米越来越少,全要靠从浙江、江苏沿海贩运。在泉州当官的人,应该想办法禁止这种做法,虽然短期内看起来不近人情,但长远来看,能给百姓带来很大的好处。
【管理智慧】
一、张咏“拔茶种桑”的底层逻辑:不是瞎折腾,是“提前拆政策坑”
张咏让百姓改种桑,绝不是“拍脑袋搞政绩”,而是精准掐住了“朝廷对‘高利润产业’的管控规律”——茶利厚,就像现在的“热门行业”,利润越高,越容易被政策盯上(比如垄断、征税、限制);而桑树产的蚕丝,当时是民生刚需,朝廷不会轻易垄断,反而能让百姓稳稳赚钱。他的思路放现在,就是“不贪热门行业的短期红利,提前布局抗风险的刚需产业”,比“跟风追热点”的人看得远十倍。
1.茶利厚是“风险信号”:利润越高,越容易被政策“收割”
张咏知道,“茶利厚”不是好事——朝廷一看“老百姓靠种茶赚这么多”,肯定会想“这钱得归国家”,最后搞垄断专卖,百姓只能从“赚大钱”变成“没饭吃”。这就像现在有人看到“社区团购卖菜利润高”,一窝蜂去做,结果政策出台“禁止低价倾销、保障菜农利益”,不少跟风的小商贩瞬间倒闭;而那些提前转做“社区便民服务”(比如修鞋、代收快递)的人,反而没受影响,稳稳赚钱。
2.种桑是“抗风险选择”:刚需产业,政策不会轻易动,还能长久
蚕丝是做衣服的刚需,不管朝廷怎么变政策,老百姓总得穿衣服,蚕丝的需求不会断;而且种桑养蚕技术门槛低,百姓容易上手,就算以后有小波动,也能靠稳定的需求活下去。这就像现在农村,有人跟风种“网红水果”(比如阳光玫瑰),结果第二年价格暴跌,亏得血本无归;而那些坚持种“水稻、小麦”等刚需粮食的农户,不管市场怎么变,都能靠国家收购价稳稳拿到收益——这就是张咏的聪明:不追短期热门,选刚需产业,才能抗住政策和市场的风浪。
二、评注的“扎心延伸”:比“折腾”更怕的是“留隐患”,该断就得断
评注里的林官伐梨树、虎丘僧伐茶树,跟张咏的思路一模一样——遇到“短期有利但长期必坑”的事,别犹豫,该拆就得拆,不然只会被坑得更惨。
1.林官伐梨树:宁得罪中官,也不留下“年年进贡”的坑
文温州的林官在永嘉任职时,当地产的梨特别好,有人把梨献给宦官,宦官就逼着百姓“年年把梨当贡品”。林官知道“这是个无底洞”——今年献梨,明年可能要献更贵的东西,百姓早晚被榨干,干脆让人把梨树全砍了。宦官虽然生气,想陷害他,但幸好林官政绩好,最后没出事。
这就像现在某小区,物业想让业主“年年交‘节日赞助费’”(用来搞物业自己的活动),业主委员会知道“这钱一旦开始交,以后会越交越多”,干脆坚决反对,还重新选了物业——宁愿跟物业闹僵,也不留下“年年被收钱”的隐患。
2.虎丘僧伐茶树:宁不赚茶钱,也不被“官府摊派”缠上
虎丘的僧人本来种茶树卖茶能赚钱,但怕官府看到“茶利厚”,过来搞摊派(比如强制交茶税、要好茶孝敬官员),干脆把茶树砍了,改种其他作物。虽然少赚了茶钱,却避开了“被官府没完没了压榨”的坑。
这就像现在小餐馆老板,看到“卖野味利润高”,但怕政策严查(比如禁止卖野生动物),干脆不碰,只做家常菜,后来果然有人因为卖野味被罚款关门,而他的餐馆却稳稳经营——这和张咏、林官的逻辑一样:短期利益再香,要是背后有大隐患,不如早点断,别等坑来了躲不掉。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