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达:放对手一马,比赶尽杀绝更显高明!
元末明初大将军徐达把元顺帝围困在开平时,故意在包围圈上留了个缺口,让元顺帝逃了出去。常遇春(开平侯)特别生气,觉得这白白丢了立下大功的机会。徐达却说:“元顺帝虽然是个胡人,但曾经长期统治天下。咱们皇上抓住他后,该怎么处置呢?是分割土地封他为王,还是直接杀了他解气?这两种做法都不行,所以放他走其实更妥当。”常遇春当时还不认可这个说法。等徐达回去向朱元璋汇报后,朱元璋也没怪罪他。
冯梦龙点评:徐达早摸透了朱元璋的心思
徐达这一举动,省得朱元璋后来为怎么处置元顺帝费尽心机。而徐达之所以敢放走元顺帝,是因为他早就知道朱元璋有宽广的胸怀和远见。怎么看出来的呢?从朱元璋曾经遥封元顺帝(给逃亡的元顺帝保留名义上的尊号)、赦免陈理(陈友谅之子)并封他为归命侯却不杀他,就能看出来了。
其实徐达的聪明之处在于,他没只盯着“抓不抓得住敌人”,反而提前想好了“抓住后怎么处理”——避免让朱元璋陷入“杀也不是、封也不是”的两难境地,这种“想在领导前面”的考量,比单纯打赢一场仗更重要。
【管理智慧】
一、徐达的“放敌逻辑”:不是没本事抓,是“算透‘抓了的麻烦’比‘放了的遗憾’大”
徐达放跑元帝,绝不是“手软”或“失误”,而是精准掐住了“战后处理的核心坑”——有时候“表面功劳”(活捉敌首)背后,藏着“后续摆不平的麻烦”,不如主动放手,省得给老板、给团队添乱。这拆开来,就是现代职场、企业竞争里超实用的“避坑智慧”,比“盲目追业绩、抢功劳”聪明多了。
1.先算“后续处理账”:别只看“抓没抓到”,要看“抓到了咋收尾”
徐达没盯着“活捉元帝”这个“表面功劳”,反而琢磨“抓了之后的烂摊子”——朱元璋要是杀了元帝,会落个“弑君”的骂名;要是不杀,留着又是个隐患。这就像现在企业里:
某互联网公司跟对手抢市场,对手资金链快断了,团队都建议“趁势收购,把对手的用户全拿过来”。但CEO却摇头:“收购了要填对手的2000万债务,还得整合他们的团队,光是安抚老员工就得花半年,搞不好还会触发反垄断调查——这些麻烦比那点用户值钱多了,不如放他们走,咱们专心做自己的产品。” 后来对手慢慢转型做小业务,没再跟他们抢市场,公司反而靠自己的产品涨了30%用户——这就是徐达“算后续账”的现代版:别盲目追“表面好处”,先想想“后续要填多少坑”。
2.再摸“核心诉求”:老板要的是“稳”,不是“一时的面子”
徐达敢放跑元帝,是摸准了朱元璋的核心诉求——不是“活捉前朝皇帝”的面子,而是“稳稳妥妥定天下,别留后遗症”。朱元璋之前就有“遥封元顺帝”“赦免陈理(陈友谅儿子)封归命侯”的操作,从来没赶尽杀绝,就是想显“帝王胸怀”,让天下人服。这就像现在职场里:
部门要冲季度业绩,下属想“把客户的预付款提前收上来,先凑够业绩数”,但主管却拦着:“老板要的是‘长期合作’,不是‘一时的业绩数字’——提前收预付款,客户会觉得咱们急功近利,以后可能不跟咱们合作了,这比没完成季度目标还亏。” 后来主管跟老板说明情况,老板不仅没怪,还夸他“懂长远”——这就是徐达“摸准核心诉求”的逻辑:做决策别只看“表面目标”,要摸透上级/公司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3.最后避“舆论风险”:别让“小功劳”毁了“大形象”
徐达知道,杀了或囚了元帝,会被人说“朱元璋容不下前朝君主”,影响新王朝的口碑;放了元帝,反而显得“大明有胸怀”,能安抚更多前朝旧臣。这就像现在企业里:
某奶茶品牌发现小作坊仿冒自己的包装,团队想“直接告到对方破产”,但老板却选了“发律师函警告,让对方整改”,还公开说“希望小品牌靠自己的口味竞争,不是仿冒”。结果消费者夸这品牌“有格局”,反而涨了不少粉——要是真把小作坊告破产,反而会被说“欺负小企业”,丢了口碑。
二、当代“徐达式放敌”案例:不追“表面功劳”,算透麻烦后放手,反而更稳妥
徐达这种“放了比抓了好”的思路,现在不管是企业竞争、项目合作,还是职场决策,用好了都能“避开大坑,落个稳妥”——比“硬拼硬抢”更显智慧。
案例1:电商平台不“收购濒危对手”,放一条路,反而避开反垄断坑
某头部电商平台“淘乐”,发现竞争对手“拼购多”因为资金链断裂,快撑不下去了——拼购多有200万下沉市场用户,淘乐的团队都建议“花500万收购,把用户和供应链都拿过来,直接垄断下沉市场”。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