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端:北宋“大局观天花板”!抓准牵制点比硬刚管用
李继迁在西北边境作乱,保安军上报说抓到了他的母亲。宋太宗想杀了她,因为寇准掌管枢密院,就单独召见寇准商量这事。
寇准退朝后,路过宰相办公的地方,北宋宰相吕端问他:“皇上是不是告诫你别跟我说这事?”寇准说:“没有。”接着就把太宗想杀李继迁母亲的事告诉了吕端。吕端问:“打算怎么处理她?”寇准说:“想在保安军北门外把她斩了,用来警告那些叛乱的人。”
吕端说:“要是真这么做,可就失策了!”他立刻进宫上奏:“当年项羽想煮了刘邦的父亲,刘邦却说愿意分一杯羹。干大事的人都不顾及自己的亲人,何况李继迁这种叛乱的人呢!陛下今天杀了他母亲,明天就能抓住李继迁吗?要是抓不到,只会白白结下仇怨,让他更坚定地叛乱啊。”
太宗问:“那该怎么办?”吕端说:“依我看,应该把她安置在延州,派人好好照顾,用她来招降李继迁。就算他不马上投降,至少能牵制他的心,而且他母亲的生死还掌握在我们手里。”
太宗拍着大腿称赞:“要是没有你,我差点办错了事!”后来李继迁的母亲在延州去世,李继迁死后,他的儿子最终还是向朝廷投降了。
冯梦龙点评:抓准“牵制点”,比硬刚更管用
照着吕端的办法做,就能像后来俺答汗归降明朝那样顺利;要是违背这个思路硬来,就会像奴儿干都司的叛乱那样难收拾。
其实吕端的核心逻辑很简单:对付叛乱者,杀了他的亲人只能解一时之气,却会把对方逼得更狠;反过来留着亲人当“牵制”,既能保留招降的可能,还能掌握主动权——这比“一杀了之”的简单操作,要高明得多。
【管理智慧】
一、吕端的“破局逻辑”:不是心软,是“算透‘泄愤’和‘成事’的账”
吕端反对杀李继迁母亲,不是同情叛乱者家属,而是精准拿捏了“平定叛乱的核心——不是靠杀人泄愤,是靠牵制对方、留有余地”。杀老太太看似“解气”,实则断了招降的可能,还会逼对方鱼死网破;留着老太太,反而能成为“软牵制”,这背后藏着三个现代都能用的“大局观智慧”。
1.先分“情绪和目标”:别让“生气”盖过“要办的事”
太宗想杀老太太,是“被叛乱惹火了”的情绪驱动;吕端却盯着“平定叛乱”的目标——杀了人,目标没达成,还多了个仇人;留着人,至少有机会招降,就算招不降,也能让对方有所顾忌。这就像现在:
客户因为合同纠纷,故意拖延付款,还说难听的话。你要是气不过,直接发律师函骂客户“不讲信用”,可能会彻底闹僵,钱要不回来;但要是先冷静下来,主动联系客户说“咱们一起看看问题在哪,解决了问题,付款自然好谈”,反而有机会拿回钱——别让情绪替目标做决定,不然只会跑偏。
2.再算“短期和长期”:别图“一时痛快”,丢“长远机会”
杀老太太能换“一时威慑”,却丢了“招降李继迁后代”的长远可能;留着老太太,虽然当下没“解气”,却为后来李继迁儿子归顺埋下伏笔。这就像现在企业:
对手挖走你的核心员工,你要是气不过,到处说对手“搞不正当竞争”,可能会让行业人觉得你“小气”;但要是沉下心来,优化员工福利、完善培养体系,不仅能留住剩下的人,还能吸引更多优秀人才——短期的气可以忍,长期的机会不能丢。
3.最后留“后手和余地”:别把路走死,要“攥住牵制点”
吕端把老太太安置在延州,不是“放任不管”,是把“李继迁的牵挂”攥在手里——老太太的生死、待遇,都由宋朝决定,李继迁再叛逆,也不能完全不顾母亲。这就像现在职场:
你和同事合作项目,同事总拖进度,你要是直接跟领导告状“他不干活”,可能会让同事记恨,以后没法合作;但要是先帮他梳理进度难点,说“咱们一起赶,要是实在来不及,我跟领导申请延期”,既给了同事台阶,又攥住了“一起承担责任”的牵制点,同事反而会更积极——别把关系闹僵,留个后手,以后好办事。
二、当代“吕端式破局”案例:不逞一时之快,留余地反而成事
吕端这种“不泄愤、算长远、留后手”的思路,现在不管是客户沟通、职场协作,还是企业竞争,用好了都能“把死局走活”——比硬刚、吵架管用多了。
案例1:销售不“怼拖款客户”,留余地拿回百万欠款
某公司销售小张,遇到个难缠的客户:合同签了半年,100万货款却一直拖着,每次催款,客户都找理由“资金紧张”“产品有小问题”,甚至说“你们要是逼太紧,大不了这钱不付了”。小张气得想直接发律师函,同事劝他:“别冲动,这客户后续还有合作可能,把关系闹僵,钱要不回,还丢了长期生意。”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