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弼&滕元发&原杰:古代“流民安置天花板”!一个防疫情、一个搭营房、一个建县城,全让百姓稳下来
面对流民潮这个“烫手难题”,宋朝的富弼、滕元发和明朝的原杰,没搞 “简单施舍” 或 “粗暴驱逐”,反而用不同思路把 “救灾” 变成 “稳民生”,放到现在都堪称教科书级操作 ——
富弼:青州救灾,把流民 “分散养”,还顺便募了万兵
富弼(谥号郑公)担任青州知州时,黄河以北发大水,灾民纷纷逃到青州讨生活。富弼没走 “把人堆在城里煮粥” 的老路,而是一步步扎实推进:
凑粮 找住处:一边劝本地百姓捐粮食,一边拿出官府粮仓的储备,凑够救灾粮;还找了十多处公私房屋,让流民分散居住 —— 既方便大家取水做饭,又避免扎堆挤在一起生疫病(要知道,以前救灾常把人聚在城里,结果疫病蔓延,好多人没饿死却病死了)。
用“闲官”管流民:把以前任职的、等着补缺的、寄居本地的官员都动员起来,给他们发俸禄,让他们去流民聚集点,专门给老弱病残发粮食;还记录下他们的功劳,承诺以后帮他们上奏请赏 —— 大家都尽心尽责,没人敷衍。
给活路 保尊严:山林里的野菜、池塘里的鱼虾,只要能谋生,让流民随便采;有流民去世,就挖大坟集体安葬,还立了 “丛冢” 的标识,不敷衍对待死者。
灾后稳人心:第二年麦子大丰收,富弼按流民家乡的远近分发粮食,让他们安心回乡;还从流民里招募了上万人当兵,给年轻人找了稳定出路。
宋神宗听说后,专门派人去表扬他。富弼的办法简单又周全,成了全国效仿的模板 —— 关键是他没只 “救急”,更给了流民 “活下去的底气”。
滕元发:郓州搭屋,一晚上建两千五百间 “临时营房”,流民住得比家稳
滕元发担任郓州知州时,正赶上饥荒,他先提前申请了淮南二十万石粮食备用 ——(边批:有这粮食打底,后面才能放开手脚干)。当时淮南、京东地区都闹饥荒,流民马上要涌入郓州,滕元发召集城里的富户,跟他们算 “明白账”:“流民要是来了没地方住,肯定会爆发疫病,到时候你们也跑不了。我找到城外的废弃营地,想搭些草屋给流民住,你们帮个忙?” 富户们一听有道理,全同意了。
结果,两千五百间草屋一晚上就搭好了!流民到了之后,按顺序分配住处,水井、灶台、锅碗瓢盆一应俱全。滕元发还用 “兵法思维” 管安置点:年轻力壮的去砍柴,妇女负责打水,老人休息,小孩帮忙做饭,分工明确,流民住得像 “有组织的营地”,一点不混乱。
朝廷派工部郎中王右去视察,看到流民的住处、道路、巷子像用绳子量过一样整齐,跟军营似的,当场惊呆了,赶紧画了图上报朝廷。皇帝下诏书表扬滕元发,据说这一波就救活了上万人。
后来有人评价:“滕元发安置流民,和富弼很像 —— 富弼让流民分散住却不混乱,滕元发让流民集中住却很整齐,俩人行事不同,却都说到了点子上。”
原杰:荆襄设县,给流民 “安户口、分土地”,把 “隐患” 变 “百姓”
明成化初年,从陕西到荆州、襄阳、唐县、邓州一带,全是大山深谷,绵延千里。好多流民躲在这里,慢慢成了 “不稳定因素”—— 刘千斤趁机作乱,后来李胡子又跟着闹事,流民不下几万。
当时的都御史项忠没多想,直接下令让地方官 “驱逐流民”,结果路上饿死、累死的流民不计其数,根本没解决问题。国子监祭酒周洪谟看不下去,写了篇《流民说》,提了个新思路:“东晋时,百姓逃到荆州、襄阳,朝廷就专门设‘侨置县’(给流民的临时县城),让他们安家;后来这些县慢慢和当地融合,千年都安稳。现在不如学这个办法:让靠近现有县城的流民入当地户籍,离得远的就新设州县,派官吏、编里甲(基层组织)、减徭役,让他们安心种地,流民不就成了正经百姓吗?何必驱逐呢?”
大臣李贤特别认可这个说法。到了成化十一年,流民又像以前一样聚集,李贤就把周洪谟的建议献给皇帝 ——(边批:好宰相就是会采纳好建议)。皇帝派副都御史原杰去处理这事。
原杰没坐在衙门里拍板,而是走遍各个郡县的深山峡谷,跟流民聊家常,宣传朝廷的好意。流民父老一听 “能分地、能落户”,全乐意了。于是原杰召集湖北、陕西、河南三省的巡抚、按察使,一起商量后,给十二万三千多户流民登记了户籍,分给他们闲置的土地,让他们开垦种地、缴纳赋税;还专门设了新州县来管理:
从竹山县划出土地设竹溪县;
从郧津县划出土地设郧西县;
从汉中洵阳县划出土地设白河县;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