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咏:“处理事”要顾全大局,“查实情”要多方求证
张咏(谥号忠定)担任益州知州时,有百姓告状,说主帅手下的士兵仗着势力欺压百姓、抢夺钱财。
在此之前,叛军首领李顺攻陷了成都,朝廷任命王继恩为招安使讨伐叛军。王继恩打败叛军、收复成都后,官军驻扎在府城里,仗着功劳变得傲慢放纵。那个被百姓告状的士兵听说要查他,就顺着绳子爬下城墙,连夜逃跑了。
张咏派衙役去追捕,还特意叮嘱:“你们要是活捉了他,就直接穿着衣服把他扔进井里,然后上报说他是逃跑时不小心掉进井里淹死的。”当时士兵们正因为这事议论纷纷,听说那人是自己投井死的,就没再滋生其他闲话;同时,也避免了因为处理这个士兵,和主帅产生矛盾的名声。
冯梦龙点评:张咏“访民情”有妙招,不被片面之词骗
张咏从不把了解情况的事完全交给手下人,他自己查访民间事务,总能得到真实情况。李畋问他这么做的诀窍,张咏说:“手下人各有自己的喜好和偏见,会扰乱我的判断。我只是在不同群体里,反复询问情况而已。问品行端正的人,能了解到君子的情况;问普通民众,能知道底层的实情。就算有隐瞒的,也能了解到**分真相。”子犹(明朝人高弘图之字)说:“张公真是绝顶聪明的人啊!”
张咏的智慧,体现在两点:一是处理骄兵时,既惩治了恶人,又没激化和主帅、其他士兵的矛盾,把局面稳住;二是查民情时,不依赖单一渠道,懂得多群体求证,避免被偏见误导。很多时候,做事不光要解决问题,还要考虑后续影响;了解情况也不能偏听偏信,多方打听才能接近真相。
【管理智慧】
一、张咏的“软处理逻辑”:不是怂,是“懂人性、避死结”
张咏不直接公开处置士兵,反而搞“投井假象”,绝不是“怕主帅”,而是算透了“当时的局势死穴——硬刚军方,只会捅更大的篓子”。一来,官军刚平叛,士气正盛又骄纵,直接严惩士兵,很可能让其他士兵觉得“朝廷卸磨杀驴”,甚至引发哗变;二来,主帅是军方负责人,公开处置他的手下,等于不给主帅面子,以后军政配合肯定出问题;三来,老百姓要的是“有人管这事”,只要士兵得到惩罚,不用在乎“怎么罚的”。
放到现代职场,这个逻辑就是“遇到跨部门矛盾、强势方犯错(比如合作部门的老员工欺负人、领导亲信搞小动作),别硬刚撕破脸,找‘既解决问题,又给对方留面子’的折中方案,反而能把事平了”。
1.对“强势方的错”:别戳面子,要解里子
张咏知道,主帅的“面子”比士兵的“惩罚形式”重要——只要士兵没好下场,老百姓满意,又没让主帅难堪,就是最好的结果。这就像职场里,销售部总监的得力手下,仗着业绩好抢了客服部的功劳,客服部投诉到你这。你要是直接在大会上批评销售部员工“抢功劳”,销售总监肯定没面子,以后跨部门合作肯定卡壳;不如私下找那员工说“客服部帮你跟进了不少客户,下次汇报提一嘴他们,大家以后配合更顺”,再跟销售总监说“你手下员工很厉害,要是能带动其他部门一起做,业绩肯定更上一层”,既让客服部出了气,又没让销售总监丢面子,问题也解决了。
2.对“可能激化的矛盾”:别给“闹事借口”,要断“发酵空间”
张咏装“投井”,是怕士兵同伙找借口闹事儿——要是说“士兵被抓后处死”,同伙可能会喊“凭啥只罚我们人”;说“自己投井”,是他“自己作死”,没人能挑理。这就像公司里,有个老员工因迟到被罚款,他不服气,跟其他老员工吐槽“公司针对老员工”。你要是直接说“迟到就该罚,别找借口”,反而会让其他老员工跟着不满;不如私下跟他说“你平时全勤没的说,这次迟到可能是有急事,下次提前说一声,我跟财务说这次就算了,以后注意就行”,既没让他闹起来,也没让其他员工觉得“公司苛刻”。
二、张咏的“调研智慧”:不偏听偏信,才能摸到真情况
除了处理矛盾有一套,张咏了解民间事的方法也特别绝。有人问他“为啥你总能知道老百姓的真实情况,不被人蒙骗”,张咏说:“别人都有自己的好恶,会顺着自己的心思给你传消息,容易扰乱你的判断。你得在不同的人群里反复打听——跟君子打听,能知道君子圈的事;跟小人打听,能知道小人圈的事。就算有人想隐瞒,也能摸透**成真相。”
这放到现代,就是“做调研、听反馈,别只找‘自己想听的人’,要兼听不同立场的声音,才能避免信息茧房”。
案例1:产品经理“全人群调研”,避开“核心用户陷阱”
某APP想优化购物功能,产品经理小周一开始只找了“核心用户”(经常下单的人),他们都说“现在的功能挺好,不用改”。但小周没停,又找了“偶尔下单的人”(每月下1-2单),发现他们觉得“找优惠券太麻烦”;还找了“流失用户”(以前用现在不用),问出“付款流程太复杂,常卡顿”;甚至找了“没下载过的人”(同类APP用户),知道“听说你们优惠券少,所以没试”。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