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奎:不“揪小事”“搞噱头”,才是稳局关键
薛奎(谥号简肃)镇守蜀地时,有一天在大东门外摆酒设宴。城里有士兵叛乱,很快就被抓获了。都监跑来向薛奎报告,薛奎下令:就在抓获叛军的地方直接斩首。(边批:叛乱已经平定了)百姓们都觉得这个判决像神仙断案一样果断。要是不这么做,一旦有人胡乱攀咬牵连,十天半个月都结不了案,根本没法安抚那些内心动摇的人。
冯梦龙点评:少点“邀功心思”,才能有“干脆手段”
要是薛奎稍微想借着平叛“夸大功劳”,比如把案子拖下去、搞大审查,就不可能这么干脆利落地解决问题。他的果断,恰恰是因为没被“邀功”的心思干扰,只专注于“快速稳局”。
有人捡到了前蜀政权(伪蜀)时期的中书省官印,晚上用丝锦囊装着,挂在了西门上。看守城门的人把这事报告给薛奎,跟着来看热闹的蜀地百姓有上万人,大家都议论纷纷,揣测这印的来历,还盯着薛奎会怎么处理。薛奎只让主管官员把印收起来藏好,自己连看都没看一眼,百姓们的议论才渐渐平息。
冯梦龙点评:梅国桢拒“传国玺”,和薛奎藏印思路一样
少司马梅国桢在三镇统兵时,有个外族首领说在沙漠里捡到了传国玺,用黄绢印下玺上的文字,顶在头上到军营门口献玺,还请求梅国桢上奏朝廷请功。
梅国桢说:“这玉玺是真是假还不知道,等拿过来我看看,会犒赏你。”首领说:“这是历代王朝传承天命的信物,现在为圣明的朝廷出现,是罕见的祥瑞。要是上奏朝廷献上,应该会有封赏,我想要的不是犒赏。”
梅国桢笑着说:“宝源局(掌管铸钱的机构)本来就有朝廷的国宝,这玉玺就算是真的,也没地方用,我也不敢随便拿这事打扰皇上。念在你一片好意,给你一两银子当犒赏,把黄绢也还给你。”首领特别失望,哭着走了。
有人问梅国桢:“为什么不上奏朝廷?”梅国桢说:“王孙满说过‘国家兴亡在德行,不在九鼎’。何况这外族首领把玉玺当宝贝,要是我轻易上奏,他只会更拿这玉玺抬价。万一皇上降旨要这玉玺,可玉玺又不能立刻拿到,难道真要拿封赏去换吗?”人们都佩服他的高明见识,这和薛奎藏起伪蜀旧印的用意完全一样。
延伸:李贤拒“夺玺”,和梅国桢所见略同
天顺初年,外族首领孛来靠近边境求粮,有传闻说传国玺在他手里。石亨想带兵巡视边境,趁机夺取玉玺。皇上问李贤的意见,李贤说:“外族虽然靠近边境,但没侵犯我们,现在无故出兵,绝对不行。而且这玉玺是秦始皇造的、李斯刻的,本就是亡国之物,没什么珍贵的。”皇上认同他的说法。梅国桢的看法,和李贤正好一致。
薛奎斩叛兵不拖、藏旧印不闹,梅国桢拒玉玺不奏,李贤阻夺玺不战,核心都是“不被小事带偏”:叛乱要快平,避免牵连;旧印要深藏,避免起哄;玉玺要冷待,避免生事。很多时候,越是面对容易“搞大”的事,越要保持冷静,不被“噱头”干扰,才能守住大局。
【管理智慧】
一、薛奎的“稳局逻辑”:不是简单粗暴,是“快刀斩乱麻,不喂乱局料”
薛奎不管是“当场斩乱卒”,还是“藏印不细看”,核心都绕着一句话:“别给混乱‘加戏’”。他太懂蜀地的处境——刚经历过动荡,老百姓和士兵都怕“再出乱子”,一旦官府搞“大调查”“大讨论”,反而会让小事发酵成大事,让恐慌蔓延。
放到现代职场或管理中,这个逻辑就是“遇到小危机(比如团队有人作乱、公司出小谣言),别搞‘拉锯战’‘剧情化’,直接抓核心:要么快速解决(斩乱卒),要么冷处理(藏旧印),别给‘恐慌’留时间,别让‘小事’拖成‘大事’”。
1.对“已控制的危机”:别拖!越拖越容易生枝节
薛奎当场斩乱卒,是因为“乱兵已经被抓,叛乱已经平了”——再押回去审,只会让其他人胡思乱想:“是不是还有同伙?会不会牵连我?” 甚至可能有人故意乱咬,把无关的人扯进来,最后案子没结,人心先散了。这就像公司里,有个员工偷偷泄露了非核心的项目资料,很快就被抓住了。要是HR非要搞“全部门调查”,让每个人写“是否接触过资料”,只会让大家觉得“公司不信任我们,是不是还要查别人?” 反而影响团队氛围;不如像薛奎一样,按制度给这个员工罚薪、警告,当场了结,其他人也就没心思瞎猜了。
2.对“无意义的噱头”:别闹!越闹越容易引恐慌
薛奎不看旧印,是因为“这印早就没用了(前蜀都灭了)”——要是他拿出来反复查看,还开会讨论“这印该不该上交、有没有纪念意义”,老百姓只会更慌:“官府这么重视旧印,是不是要恢复以前的规矩?” 甚至可能有人趁机传谣言“要改朝换代了”。这就像公司收到一封“假合作意向书”,上面盖着某知名企业的旧公章,员工都围着看“是不是要跟大厂合作”。要是老板拿着意向书反复研究,还让市场部“评估合作可能性”,最后发现是假的,员工会觉得“公司连真假都分不清,太不靠谱了”;不如像薛奎一样,让行政直接收起来,跟大家说“就是个旧文件,不用在意”,反而没人再提。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