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测者号”核心大厅内,经过昨日能量失控的惊魂与艰苦平复,空气中似乎还残留着一丝淡淡的焦糊味和紧张感。林越坐在主控台前,脸色虽然依旧苍白,但眼神中却多了一份经历风暴后的沉静与锐利。能源读数稳定在 1.8% ,虽比巅峰时有所损耗,却更显扎实,仿佛经过淬炼的钢材。
昨日的危机让他付出了代价,但也让他对蓝晶能量的本质有了刻骨铭心的理解——它并非死物,更像是一种具有“性格”的高等能量体,抗拒蛮力,回应共鸣。这种认知,为他接下来的行动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他调出【环境能量场谐波图谱】,那个代表“观测者号”的蓝色光点依旧醒目。隐匿的尝试失败了,但日志中关于“钥匙”的提示,以及解锁隐藏协议的经过,让他将目光投向了远方——那个位于深潭边、刻有神秘符号的黑色石碑。
“如果蓝晶是钥匙…那么这些散布在岛上的古迹,是否就是需要开启的‘锁’?”这个想法强烈地吸引着他。激活古迹,或许能揭示更多关于岛屿历史、封印网络,甚至是安全操控蓝晶能量的方法,这比盲目地自我摸索要稳妥得多。
然而,远程激活古迹,意味着要在外部环境释放可控的蓝晶能量脉冲。这无疑是一次冒险,可能再次引发能量波动,甚至吸引不必要的注意(无论是天外威胁还是盆地生物)。但相比于在遗迹内部进行不可预测的实验,目标明确的外部激活,风险似乎相对可控。
他需要制定一个周密的计划。
首先,是目标选择。他调出之前侦察存档的石碑影像数据,仔细分析其结构和符号。石碑的材质非金非石,表面光滑,中心区域有一个明显的、与蓝晶形状有几分相似的凹槽。周围的符号与星图碎片、黑色石板上的纹路同源,但组合方式更为简洁,像是一种功能性的标识而非复杂记录。这看起来像是一个标准的“接口”或“信息终端”。
其次,是能量传输方式。直接发射高能光束风险太大。他回想起解锁协议时成功的“低频谐振”方法。能否将蓝晶能量调制成一种高度定向、低功率但蕴含特定“密钥”信息的谐振波,远程传递给石碑的接收结构?
这需要极高的精度。他利用主控台的模拟系统,以石碑影像和已知的蓝晶谐振频率为基准,开始反复模拟能量发射的参数:频率、波形、调制方式、功率等级……他必须找到那个既能激活石碑,又尽可能减少能量外泄和干扰的“甜点”。
整个上午,他都在进行复杂的模拟演算。失败,调整,再失败,再调整……汗水浸湿了他的额发。终于,在午后,一组参数在模拟中显示成功:一束极其狭窄、功率被压制到最低的谐振波,精准地投射到石碑凹槽区域,引发了石碑内部微弱的能量响应,而辐射到环境中的杂散能量被降到了极低水平。
“就是它了。”林越深吸一口气。理论可行,接下来就是实践。
他检查了遗迹的防御状态:环境干扰场处于最低功耗待机模式,一旦有异常可立即提升功率。外部传感器全开,监控着盆地方向的任何动静。
然后,他走到遗迹的远程通讯阵列控制台。这个阵列本用于深空通讯,如今虽无法联系外界,但其高精度的定向发射功能正好可以利用。他小心翼翼地将一小块蓝晶接入阵列的辅助能源接口,作为谐振波的能量源和频率基准。将模拟成功的参数集导入阵列控制器。
目标坐标锁定:深潭石碑。
时间仿佛凝固。林越的手指悬在“发射”指令按钮上空。他能听到自己心脏有力的搏动声。这一次发射,是迈向未知的一步,可能开启宝库,也可能敲响丧钟。
没有退路。他按下了按钮。
“嗡……”
一阵轻微到几乎无法察觉的震动从阵列基座传来。主控台屏幕上,代表发射能量的指示条只有微弱的跳动。没有耀眼的光束,没有剧烈的能量波动,只有一束无形的、承载着特定信息的谐振波,以光速射向远方的目标。
林越紧盯着传感器反馈和能量谐波图谱。
几秒钟后,传感器传来了期待中的信号!深潭方向的能量背景读数出现了一个极其短暂但清晰的峰值,伴随着一种独特的频谱特征——正是模拟中石碑被激活的响应信号!
几乎同时,远程高倍光学传感器捕捉到的画面让他精神一振!
只见远处的黑色石碑,中心凹槽处亮起了一圈柔和的蓝色光晕,光晕如同水波般荡漾开来,迅速流遍石碑表面的所有刻痕!那些古老的符号仿佛被注入了生命,依次亮起,散发出幽幽的蓝光!整个石碑被一层淡淡的能量场所笼罩,不再是一块冰冷的石头,而像一个被唤醒的沉睡装置!
成功了!
然而,喜悦只持续了刹那。激活的石碑并未静止,其表面的符号开始以某种规律闪烁、重组,投射出一幅幅快速变换的、抽象的全息影像片段!由于距离过远且信号不稳定,影像模糊不清,但林越勉强能辨认出一些轮廓:似乎是星辰图的变化、某种巨大结构的剖面图、以及……一种难以形容的、如同流体阴影般蔓延的恐怖形象(吞噬之影?)。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