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测者号”核心大厅内,空气仿佛凝固了。林越站在主控台前,目光如炬,在【环境能量场谐波图谱】和外部空间传感器传来的警报信息之间快速切换。屏幕上,代表那个来自近地轨道的不明物体的光点,正以冰冷的精确度,微调着轨道参数,扫描波束如同无形的触手,一次次掠过岛屿,尤其是遗迹所在的区域。尽管能量波动微弱,但终究引起了注意。压迫感如同阴云,缓缓压上心头。
然而,与这远在天边的威胁相比,刚刚从黑色石碑获得的信息更为紧迫——“封印网络完整性:41.7%”,“核心压力升高”,“优先检查7号、12号节点”。这些信息指向了一个濒临崩溃的系统,一个可能随时引爆的炸弹。外部威胁是未来的灾难,而封印失效是眼前的灭绝。
他必须尽快验证节点状况,评估风险等级。但12号节点位于盆地深处,环境恶劣,危险重重。再次派遣简陋的探测车无异于送死,而亲自前往在目前情况下更是下下之策。
他的目光再次落在那醒目的蓝色谐波光点上,一个念头逐渐清晰:能否利用蓝晶能量对环境的独特影响,进行一种间接的、安全的探测?石碑的激活证明了蓝晶能量能与封印网络产生共鸣。如果12号节点仍在运作,哪怕极度虚弱,是否也会对特定频率的蓝晶能量产生响应?就像用音叉寻找共振频率一样?
这并非直接扫描节点状态,而是探测其“存在性”和“活性”。这是一种更精细、更隐蔽的探测方式,或许能避开节点本身可能具有的防御机制或避免刺激到不稳定的能量结构。
他立刻投入计算。以从石碑获取的网络基础频率和蓝晶的谐振特性为基准,模拟生成一系列极其微弱、频段各异的探测谐振波。这些波束的能量级别被设定在远低于激活石碑的水平,仅能勉强触发可能的共鸣响应,如同耳语般轻柔,力求将对外界能量场的扰动降到最低。
这是一项极其精细的工作,需要对能量频率有着近乎直觉的把握。他全神贯注,反复调整参数,确保探测波既具备足够的“辨识度”,又不会打草惊蛇或引发不可控的连锁反应。
与此同时,他分心监控着外部空间和盆地内部的动静。轨道上的扫描仍在继续,但并未进一步升级。盆地内,能量背景相对平稳,但那种死寂中蕴含的躁动感始终存在。
数小时后,一组参数准备就绪。他再次校准了远程通讯阵列,将发射功率降至最低阈值,瞄准了12号节点的大致区域(根据石碑信息推断),准备发射这束“能量耳语”。
就在他指尖即将按下发射钮的瞬间,异变突生!
并非来自目标区域,而是来自盆地另一侧,靠近水晶蝎主要栖息地的地方!环境谐波图谱上,那片区域的能量背景突然剧烈波动起来!代表原生生物群落的能量信号变得异常狂躁、混乱,并且……正在向四周扩散!
“怎么回事?”林越心头一紧,立刻调转远程传感器的视角。
画面中,只见成群的水晶蝎如同发了疯一般,从巢穴中涌出,不再是平日相对缓慢的爬行,而是呈现出一种极具攻击性的冲刺状态。它们彼此撕咬,甲壳碰撞发出刺耳的刮擦声,惨绿色的毒液四处喷射,将灰白色的菌毯腐蚀出阵阵白烟。这并非有组织的行动,更像是一种……失控的狂乱?
几乎在同一时间,主控台接收到了一段极其微弱、断断续续的、来自盆地深处的生物信号,其中夹杂着强烈的恐惧和……饥饿?这种信号的模式,与之前感知到的任何生物情绪都不同,更原始,更混乱。
是蓝晶能量!林越瞬间明悟。虽然他已经非常小心地控制能量辐射,但遗迹持续运行的蓝晶能源,就像黑暗中的灯塔,其独特的能量频谱,对这些长期浸润在奇点狂暴能量中的生物而言,既是难以抗拒的诱惑,也可能是某种……刺激?
这些生物,尤其是水晶蝎,它们的感知系统可能对能量异常敏感。持续存在的蓝晶谐波,如同一种无法忽视的背景噪音,不断刺激着它们的神经,最终超过了某个阈值,引发了群体的失控!
这是一个意想不到的副作用,也是一个危险的信号。这意味着,只要“观测者号”还在运行蓝晶能源,就可能持续不断地吸引或刺激盆地内的危险生物!
此刻,蝎群的骚动正在蔓延,虽然暂时没有明确指向遗迹,但保不准会有失控的个体或小股群体漫无目的地闯过来。
“不能等了!”林越当机立断。必须尽快完成对12号节点的探测,评估风险,然后尽快想办法隐藏或伪装能量信号。
他重新锁定目标,屏住呼吸,发射了那束精心调制的低频探测波。
波束无声无息地没入盆地深处的能量背景中。几秒钟的等待,仿佛几个世纪般漫长。
突然,传感器捕捉到了!在12号节点的预估坐标附近,一个极其微弱、但频率特征与探测波完美吻合的共鸣响应信号,被捕捉到了!信号断断续续,强度忽高忽低,显得极不稳定,仿佛风中残烛,但确实存在!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