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交所的锣声余音似乎仍在耳畔回荡,但“何记”的核心团队,尤其是何雨柱,已迅速从上市成功的短暂喜悦中抽身,投入到更为严峻的上市后时代。敲钟仪式结束后的下午,何雨柱没有参加任何庆祝活动,而是直接在“何记”总部会议室,召开了上市后的第一次核心管理层闭门会议。与会者除了娄晓娥、何晓、欧阳文山、墩子师傅等老班底,还新增了来自丰裕资本和华晟资本的董事代表,以及新聘任的、精通上市公司治理的独立董事。
会议室的气氛,与上市前的紧张激昂不同,多了几分沉稳与审慎。巨大的电子屏幕上显示着“何记餐饮”实时的股价走势图,那根微微上扬的曲线,牵动着在场每一个人的神经。
“各位,”何雨柱开门见山,声音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锣响过了,钟敲过了,媒体的头条也上过了。但从现在起,我们才算真正上了考场。以前,我们只需要对客人、对伙计、对自己良心负责。现在,我们头上多了千千万万的股东,眼睛都盯着我们,看我们能不能把招股书上画的饼,一口一口做实了。”
他目光扫过众人,重点落在儿子何晓和两位资本方代表脸上:“股价涨,是市场给我们的期待;股价跌,就是市场给我们的鞭子。我们之前定的那几条底线——控股权、品质红线、发展节奏、文化传承——不是上市了就束之高阁,而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根本,现在更得变成铁律,谁也不能碰!”
他随即宣布了几项立即生效的铁腕措施:
1. 信息隔离墙:严格规范内幕信息管理,任何可能影响股价的重大经营决策(如新店拓展、重大合作、业绩预告),必须经过合规部门审核,按规定流程披露,严禁任何形式的内幕交易和选择性透露。
2. 业绩对赌:将招股书中承诺的业绩目标,层层分解到每一家店、每一个季度,设立严格的KPI考核,与核心管理团队的奖金、期权直接挂钩,压力直接传导到一线。
3. 投资者关系:成立专业的投资者关系部门,由欧阳文山牵头,定期、主动、坦诚地与机构投资者和分析师沟通,不夸大成绩,不隐瞒困难,用透明换取信任。
4. 监督机制:强化独立董事和审计委员会的作用,定期邀请神秘顾客、第三方质检机构对各家门店进行突击检查,确保品质和服务不打折扣。
“我要强调的是,”何雨柱语气加重,“上市融来的每一分钱,都要用在刀刃上,绝不允许大手大脚!扩张要稳,每一步都要踩实!谁要是觉得上市了就可以享福了,就可以搞浮夸了,现在就可以离开‘何记’!”
这番杀气腾腾的“就职演说”,给所有高管,尤其是有些飘飘然的年轻管理层,结结实实泼了一盆冷水,也定下了上市后“稳字当头、实字托底”的基调。
然而,资本市场的考验,来得比预想更快、更直接。
上市后首份季度财报发布前夕,受全球某新兴市场货币波动影响,港股大市出现回调,消费板块整体承压。几家此前对“何记”估值偏高的外资投行,出于风险控制考虑,发布了谨慎的研究报告,虽未直接看空,但调低了目标价。与此同时,之前那些与北方势力关联的媒体,再次旧调重弹,质疑“何记”单店增长模型的天花板和高昂成本下的盈利能力。
叠加效应下,“何记”的股价在连续小幅上涨后,迎来了上市后的第一次显着回调,单日跌幅超过百分之五。
一时间,内部有些人心惶惶。甚至有年轻经理私下抱怨老板太过保守,错过了几个看似不错的并购机会,否则股价或许能更坚挺。
“爸,要不要我们释放点利好消息?比如提前宣布新加坡店的选址?”何晓有些坐不住了。
“不行!”何雨柱断然否决,“业绩就是最好的消息。现在放消息,是操纵股价!越是这种时候,越要沉住气,把基本功做扎实。财报数据漂亮,比什么口号都管用!”
他顶住压力,要求财务和运营部门,确保首份季报的各项数据,尤其是同店销售增长率、客单价、利润率等核心指标,必须全面超越招股书预期。他亲自盯住每一家店的运营细节,甚至比上市前更加严苛。
财报发布日,“何记”交出了一份堪称惊艳的成绩单:受益于米其林星级效应和上市品牌加成,港澳三家老店同店销售增长强劲,上海、广州新店也快速实现盈利,整体营收和净利润大幅超预期。同时,公告宣布“何记味典”子品牌已成功进入高端超市渠道,反响良好,成为新的增长点。
扎实的业绩,是最好的定心丸。财报发布后,股价应声强势反弹,不仅收复失地,还创出上市新高。那些发布谨慎报告的投行,也纷纷修正观点。何雨柱用实实在在的业绩,赢得了资本市场的初步尊重。
但商业的暗战,从未停歇。 北方势力见直接打压股价效果不佳,转而采取了更隐蔽的“釜底抽薪”策略。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