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五章 上市风云(上)
“何记”上市地点确定为香港联交所,如同一块定盘星,稳住了内部军心,也让庞大的上市筹备工作进入了快车道。在联席保荐人华晟资本和丰裕资本的全力推动下,由何雨柱亲自坐镇,娄晓娥、何晓、欧阳文山及各路专业人士组成的上市工作小组,开始了夜以继日的奋战。招股书的撰写、法律尽调、财务审计、业务重组……每一项工作都繁琐至极,要求精确到毫厘。
何雨柱的办公室成了临时的指挥中心,墙上挂满了项目进度表,桌上堆满了厚厚的文件。他仿佛又回到了当年在灶台前挥汗如雨的状态,只不过这次,战场换成了会议室,武器换成了报表和数据。他事必躬亲,对招股书中关于“何记”品牌理念、核心技艺、发展策略等关键部分的表述字斟句酌,务求准确传达“何记”的独特价值。连续的高强度工作,让他眼窝深陷,但眼神中的光芒却愈发锐利。
“柱子,喝点参茶,别熬太晚。”娄晓娥看着丈夫消瘦的脸颊,心疼不已。
“没事,顶得住。”何雨柱接过茶杯,目光仍停留在屏幕上的财务模型,“上市是道大坎,迈过去,海阔天空。迈不过去,前功尽弃。不能有丝毫马虎。”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就在上市准备工作进入最紧张的冲刺阶段时,外部的干扰和压力也如约而至,且来得更加凶猛和卑劣。
首先发难的是舆论战场。 几家与北方势力关系密切的内地财经周刊和网络大V,几乎同时刊发了一系列“深度分析”文章,标题耸人听闻:《“何记”上市:神话还是泡沫?》、《米其林星光下的隐忧:单一市场依赖症何解?》、《家族式管理能否驾驭上市公司?》。文章看似客观,实则通篇采用质疑的口吻,抓住“何记”门店数量有限、营收高度依赖港澳、家族色彩浓厚等特点大做文章,刻意淡化其品牌溢价、盈利能力和增长潜力,甚至影射其米其林星级有“营销炒作”成分。这些文章通过特定渠道在投资圈内快速传播,意图在上市前动摇投资者信心,打压发行估值。
“无耻!完全是断章取义,混淆视听!”欧阳文山气得拍桌子,立刻组织公关团队撰写驳斥文章,联系友好媒体发声,并准备法律文件。
“意料之中。”何雨柱面色阴沉,但并未慌乱,“用事实说话。让郑总和李总他们把我们的单店营收、利润率、客户忠诚度这些硬数据,做得更扎实,更直观。路演的时候,重点讲清楚。”
更阴险的招数来自商业层面。 就在“何记”即将进行上市前最后一轮全球路演的关键时刻,广州和上海突然冒出了几家打着“新派融合粤菜”旗号的高端餐厅,其装修风格、菜品创意乃至服务流程,都与“何记”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但定价更低,开业促销力度极大,明显是针对“何记”的客群进行精准分流和狙击。经陈伯暗中调查,这几家餐厅的背后,都有来自北方的资本痕迹,且与许大茂近期频繁接触的几个神秘人物有关联。
“这是要截胡!在我们上市前抢市场、造声势!”何晓又急又怒。
“雕虫小技。”何雨柱冷笑,“味道是偷不走的。告诉店里,稳住阵脚,菜品和服务只能升不能降。客人不是傻子,尝过就知道高低。我们要对自己的手艺有信心。”
最致命的一击,却直指“何记”的上市合规性。 上市法律顾问张律师团队收到一封匿名举报信,信中言之凿凿地指控“何记”核心调味酱料的部分配方,涉嫌侵犯内地某“老字号”调味品厂的商业秘密,并附上了一些经过精心裁剪、看似有关联的历史资料复印件。此事若被坐实,将严重影响“何记”的知识产权清晰度,甚至可能导致上市进程中止!
“卑鄙!这完全是诬陷!”张律师愤怒道,“那些资料根本证明不了什么!但在这个节骨眼上,调查起来会很麻烦,会影响联交所的审核进度!”
何雨柱心头一沉,他知道,这才是对方真正的杀招。拖延上市时间,消耗“何记”的资源和士气,甚至可能引发监管机构的深入调查,后果不堪设想。他几乎可以肯定,这背后又是秦淮茹和许大茂搞的鬼,利用了对内地某些陈年旧规的了解来构陷。
“立即启动内部自查,把所有关于酱料配方的研发记录、专利申请文件整理齐全,准备应诉。”何雨柱强迫自己冷静下来,“张律师,你负责与联交所和那家所谓的‘老字号’沟通,表明我们的立场,提供证据,坚决驳斥诬告。同时,查这封匿名信的来源!”
一时间,山雨欲来风满楼。“何记”上市团队气氛凝重,压力巨大。连续的负面消息,开始影响部分早期接触的机构投资者的态度,有人开始犹豫观望。
然而,压力之下的何雨柱,反而爆发出惊人的韧性和决断力。他召开了紧急动员会,目光扫过一张张焦虑的面孔,声音沉稳有力: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