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其林一星的殊荣,如同一道璀璨的光环,将“何记”推向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巅峰。发布晚宴后的数周内,港澳乃至国际主流媒体持续报道,“何记”的品牌知名度与美誉度呈几何级数攀升。澳门店预约排期已至半年后,香港、上海、广州三店亦是一位难求,营业额屡创新高。资本市场的热情更是空前高涨,主动接洽的投资机构络绎不绝,估值水涨船高。
然而,站在这耀眼星辉之下的何雨柱,却感受着远胜以往的沉重压力。荣誉的另一面,是千百倍放大的审视和期待。米其林的匿名评审制度,意味着任何一次微小的失误,都可能导致“摘星”的风险。他几乎以店为家,巡店的频率更高,要求更严,对菜品品质和服务细节的苛求近乎偏执。后厨的员工们既自豪又紧张,每个人都清楚,头上悬着的这颗星,既是荣耀,更是达摩克利斯之剑。
“爸,您别太逼自己了。”何晓看着父亲日渐消瘦的身影和新增的白发,心疼地劝道,“现在形势大好,我们应该趁势而上。”
“形势大好?”何雨柱从一份财务报表上抬起头,目光锐利地看着儿子,“晓儿,你记住,越是顺风顺水的时候,越要警惕水下的暗礁。PAUC的教训,忘了吗?现在有多少双眼睛在盯着我们出错?米其林这块牌子,能让我们上天,也能让我们摔得粉身碎骨!”
他将一份内部质检报告推到何晓面前:“你看,澳门店上周的客人满意度调查,因为一道火候稍过的清蒸鱼,下降了零点三个百分点!广州店新来的服务员,对招牌菜的介绍不够熟练!这些都是隐患!必须立刻整改!”
何晓接过报告,哑口无言。他意识到,父亲看到的,远比他看到的更深远、更危机四伏。
更大的压力,来自北方。米其林的光环,似乎并未让那股力量知难而退,反而刺激其改变了策略,攻势更加立体和难以招架。
舆论层面, 针对“何记”的讨论,开始从“口味是否正宗”转向更宏大的命题。几家有官方背景的智库和媒体,接连发表文章,探讨“餐饮品牌国际化与国家文化软实力”、“如何看待米其林标准与中华餐饮话语权”、“民营资本在文化输出中的角色与边界”等议题。文章虽未直接点名,但引述的案例和隐含的价值判断,将“何记”这类受国际认可的品牌,置于“服从国家文化战略大局”的框架下进行审视,软性地施加着“融入主流”的压力。
商业层面, 之前若即若离的“中华美食旗帜计划”组委会,再次向“何记”发出更正式、更具诱惑力的邀请。此次提出的条件优厚许多:承诺提供低息贷款、政策便利、甚至海外渠道资源,但附加条件也更为明确——要求“何记”接受基金的“战略指导”,并在品牌宣传中突出“在国家支持下走向世界”的叙事。同时,之前与“何记”中断合作的那几家北方供应商,也通过中间人传话,暗示“只要理念相通,合作可以重启”,其背后的协调意味明显。
最令人不安的,是人事层面的渗透试探。 欧阳文山收到风声,有背景深厚的猎头公司,正在秘密接触“何记”的核心技术团队和中高层管理人员,开出的价码高得离谱,目标明确——动摇“何记”的人才根基。而牵线人,隐隐指向了许久未有大动作的许大茂。
“柱子,这是组合拳啊!”欧阳文山忧心忡忡,“捧杀、利诱、挖角,三管齐下!他们这是不达目的不罢休!”
“意料之中。”何雨柱面色凝重,“我们拿了米其林,等于在某种程度上获得了国际体系的认可,这反而让他们觉得我们‘奇货可居’,更想掌控在手。同时也可能让一些人觉得,我们‘翅膀硬了’,需要敲打。”
面对这错综复杂的局面,何雨柱深知,不能硬碰硬,也不能一味退让。他制定了“外松内紧、守住核心、适度开放”的应对策略:
1. 坚守品质生命线:他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内部管理,启动“米其林标准常态化”行动,将评审标准细化为日常运营的千百条细则,要求四店严格执行,确保品质不降反升。这是应对一切压力的根本。
2. 对北策略灵活化:对“旗帜计划”的邀请,他不再直接回绝,而是由欧阳文山出面,进行技术性磋商,表达合作意愿,但在核心条款(如控股权、品牌自主权)上寸步不让,将谈判拖入持久战,以时间换空间。对试图回归的供应商,则提出极其苛刻的品质和价格要求,变相提高合作门槛。
3. 人才堡垒加固:他批准了娄晓娥提交的“核心人才激励计划”升级版,大幅提高技术骨干和管理层的薪酬、奖金及股权激励,并建立“技术晋升双通道”,让人才在“何记”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归属感。同时,对试图挖角的行为,通过行业渠道给予严厉警告。
4. 主动设置议题:他授意欧阳文山,策划一系列“何记与传统饮食文化保护”、“粤菜技艺的活态传承”等正面宣传活动,邀请内地非遗专家、文化学者到店交流,塑造“何记”不仅是商业品牌,更是文化传承者的形象,争夺话语权。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