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山顶的寒风,未能冷却何雨柱脑中激烈的思想风暴。下山回到位于半山的宅邸,书房里灯火通明,那份关于“何记”上市的初步建议书静静躺在宽大的红木书桌上,纸页边缘已被他无意识摩挲得微微卷起。娄晓娥端着一杯温热的参茶走进来,轻轻放在他手边,眼中带着担忧。
“柱子,还没想好?”她轻声问。
何雨柱揉了揉眉心,叹了口气,将建议书推向妻子:“晓娥,你看看。晓儿和欧阳主编都觉得时机千载难逢。估值理想,资金充裕,能解决我们眼下很多难题,还能让‘何记’迈上一个大台阶。听起来,似乎没有不上市的理由。”
娄晓娥拿起建议书,仔细翻阅。上面罗列的数据确实诱人:基于米其林星级加持和近期业绩爆发式增长,投行给出的预估市盈率高达数十倍,募集资金足以让“何记”在未来三年内完成大湾区深度布局和东南亚重点城市的开拓,甚至可以考虑并购整合。资本的力量,仿佛触手可及。
“可是,”何雨柱话锋一转,声音低沉下来,“我总想起PAUC。资本是猛虎,能驮着你日行千里,也能反口噬主。上市之后,我们就要对成千上万的股东负责,每季度都要交成绩单。到时候,压力就不再是来自北边那一两家,而是来自整个资本市场。为了股价,我们还能不能像现在这样,坚持用最好的火腿吊汤,花几个时辰炖一碗佛跳墙?还能不能容许墩子师傅为了火候多守一分钟灶台?会不会有一天,董事会逼着我们为了利润,把中央厨房的预制菜端上桌,取代后厨的锅气?”
他站起身,走到窗前,望着山下维港的繁星点点,背影显得有些孤寂。
“‘何记’能有今天,靠的不是资本,是手艺,是人心,是这份慢工出细活的笨功夫。我怕上市这把火,烧得太旺,会把我们最宝贵的东西,给烧没了。”
娄晓娥走到丈夫身边,握住他冰凉的手:“我明白你的担心。可是柱子,不上市,我们就能高枕无忧吗?北边那些人,PAUC那样的资本大鳄,还有虎视眈眈的竞争对手,他们不会因为我们不上市就放过我们。我们资金有限,扩张慢一步,可能就错失良机。晓儿有句话说得对,上市能让我们更规范,更有抗风险能力。也许……我们可以设定非常严格的规则,比如在章程里写明,必须保证核心菜品的传统工艺,必须保留一定比例的研发投入?”
“规则是人定的,也能被人改。”何雨柱摇摇头,“资本逐利是天性。到时候,由不得我们了。”
接下来的几天,何雨柱将自己关在书房和公司的资料室里,近乎疯狂地查阅国内外餐饮企业上市的案例,特别是那些以手艺和品质着称的品牌上市后的发展轨迹。他让欧阳文山搜集了所有能找到的分析报告,与丰裕资本的郑总进行了数次长时间的、有时甚至堪称激烈的越洋电话会议。
郑总代表了资本的逻辑:“何老板,我理解您对匠心的坚守。但商业世界是现实的。上市不是目的,是手段。通过上市,您可以募集到足以让‘何记’脱胎换骨的资本,建立更现代化的公司治理结构,吸引全球一流的人才,加速品牌国际化。有了足够的实力,您才能更好地保护您想保护的东西!否则,单靠自身积累,您能顶住几轮PAUC那样的攻击?能应对多大体量的国家资本整合?守着金山挨饿,不是智者所为!”
何晓则代表了年轻一代的视野和野心:“爸!时代不同了!我们不能总用过去的眼光看问题!上市不等于放弃手艺!恰恰相反,我们可以用资本的力量,把我们的手艺标准化、规模化、全球化!让世界上更多的人吃到真正的‘何记’味道!我们可以建立餐饮学校,培养更多厨师,可以把中央厨房做成行业标杆!这难道不是对匠心更好的传承吗?难道您想‘何记’永远只是几家酒楼吗?”
公司内部也隐隐分成了两派。以墩子师傅为代表的老臣子,大多担忧上市后资本介入,会改变“家”的氛围,让做菜变成流水线。而以何晓为首的青年管理层,则普遍对上市带来的发展机遇充满期待。
何雨柱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纠结与挣扎。他一生经历过无数风雨,从未像此刻这般难以抉择。一边是伴随他半生、浸透着汗水和情感的手艺人的坚守;另一边是能让“何记”跃升为世界级品牌的、充满诱惑的资本通途。这不仅是商业决策,更是关乎“何记”灵魂的抉择。
就在他举棋不定之际,两件看似不相干的事,触动了他。
一是他匿名去“何记”香港店吃饭,无意中听到邻桌一位年轻食客对朋友感叹:“‘何记’现在真是火啊,不过听说要上市了?希望上市以后味道别变,好多店一上市就成网红了,菜品也水了。”
另一件是,欧阳文山拿来一份刚出的内参,上面有篇分析文章,不点名地提到“某些获得国际认可的餐饮品牌,应警惕资本裹挟,避免在扩张中迷失本土特色和文化根脉”,字里行间,意味深长。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