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记”澳门店可能获得米其林星级的消息,如同一枚投入深水炸弹,在餐饮界和资本市场激起了巨大的涟漪。虽然《米其林指南香港澳门》的正式发布还要等上一个月,但无风不起浪,嗅觉敏锐的媒体、投资者和同行早已闻风而动。
港澳的财经版和生活方式板块,开始频繁出现“何记”的名字。分析文章不再局限于菜品和口味,而是深入探讨其商业模式、品牌价值和国际化前景。“首个有望获得米其林星级的港资融合菜品牌”、“从街边摊到国际舞台的传奇”、“何记现象:中式餐饮的现代化样本”等标题层出不穷。何雨柱和“何记”的创业故事被一再挖掘、渲染,几乎被塑造成一个时代标杆。
资本市场的反应更为直接。“何记”那部分非公开交易的股权,价格开始稳步上扬,交易活跃度明显提高。一些之前持观望态度的国际投资基金,主动联系丰裕资本,表达投资意向。甚至连之前态度暧昧的PAUC,也通过中间人递话,暗示“愿意以更灵活的方式探讨合作可能”。
“柱子,现在真是炙手可热啊!”欧阳文山看着最新的媒体报道和股价数据,难掩兴奋,“米其林这颗星,比我们投多少广告都管用!”
娄晓娥也喜上眉梢:“这下,北边那些人总该消停点了吧?看谁还敢说我们的菜不正宗!”
何晓更是摩拳擦掌:“爸,这是绝佳的机会!我们可以趁热打铁,加快新加坡和曼谷的拓展计划!”
面对扑面而来的赞誉和机遇,何雨柱的办公室电话和手机几乎被打爆,但他却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冷静,甚至有些刻意地“降温”。他谢绝了大部分采访邀请,将对外沟通交由欧阳文山团队统一处理,回复口径谨慎而低调:“感谢各方关注,一切以官方发布为准。‘何记’将一如既往,专注菜品与服务。”
在公司内部的高层会议上,他更是给所有人泼了一盆“冷水”:
“都稳住!别被外面的风吹晕了头!”他目光扫过与会者,语气严肃,“米其林是荣誉,更是责任!是压力!现在有多少双眼睛在盯着我们?等着看我们出错?等着看我们摔跤?如果我们自己先飘了,品质下滑了,那这颗星就不是光环,是催命符!”
他连续下达了几条铁律:
1. 品质警戒线:成立以他为首的“特别品控小组”,对四家店进行不间断的飞行检查,标准严苛到变态。任何细微的瑕疵,相关责任人立即停职培训。
2. 服务再升级:要求所有门店开展“米其林标准服务”特训,从迎宾、导引、介绍菜品到餐后回访,每一个环节都必须精益求精。
3. 舆论低调处理:严禁员工对外界尤其是社交媒体上发表任何关于米其林的猜测和议论,保持专业和谦逊。
“爸,是不是太谨慎了?”何晓私下表示不解,“这正是提升品牌、开拓市场的好时机啊!”
“晓儿,”何雨柱看着儿子,语重心长,“记得PAUC吗?捧得越高,摔得越惨。我们现在要做的,不是急着扩张,而是扎紧篱笆,把内功练到极致。让荣誉成为我们的铠甲,而不是软肋。”
何雨柱的担忧并非多余。北方的反应,果然如他所料,并未因米其林的传闻而变得友善,反而更加复杂。
官方层面,态度似乎有所“缓和”。之前那位赵主任再次联系欧阳文山,语气客气地表示“祝贺‘何记’获得国际认可”,并称“这充分证明了中华美食的魅力”,希望“何记”能“总结经验,为更多中国餐饮品牌走出去提供借鉴”。但字里行间,依然透着希望“何记”能纳入某种“国家饮食文化输出整体战略”的期待。
但民间和半官方渠道,另一种声音开始抬头。几家与北方关系密切的餐饮行业协会和媒体,发表了一系列评论文章,主题围绕“如何建立中国自己的美食评价体系”、“米其林标准是否适合中餐”、“餐饮品牌的根与魂”等展开讨论。文章看似客观,但引用的案例和暗含的倾向,隐隐将“何记”这类受西方体系认可的品牌,置于“传统扞卫者”的对立面。许大茂和秦淮茹更是活跃,在一些非公开场合散播“何记为迎合洋人标准改良口味”、“丢失本真”的论调。
这种“软刀子”,比之前的直接施压更难应对。它站在文化和道德的制高点上,容易引发争议和误解。
“这是要搞‘口碑绑架’和‘文化孤立’啊!”欧阳文山愤愤道。
“意料之中。”何雨柱反而笑了,“他们越是这样,越说明我们走的路是对的。不用理会,用事实说话。”
他指示团队,不必参与这些无谓的争论,而是扎实做好两件事:一是精心准备即将到来的米其林发布晚宴,确保万无一失;二是加速推进“何记餐饮学院”与内地顶尖烹饪院校的交流合作项目,以实际行动展示“何记”在技艺传承和文化交流上的诚意与贡献。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