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记”澳门旗舰店的一炮而红,如同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在港澳乃至更广阔的餐饮界激起了远超预期的波澜。国际美食家的盛赞、高端媒体的追捧、以及开业即爆满的火热场面,不仅稳固了“何记”在华南市场的标杆地位,更将其品牌形象一举推向了国际化的新高地。订单如雪片般从世界各地飞来,许多奢侈酒店集团和高端百货主动寻求合作,希望引入“何记”品牌或特色菜品。
然而,面对这汹涌而来的盛誉和机遇,何雨柱却展现出异乎寻常的冷静与审慎。他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反而在公司内部连下几道“降温”指令:
1. 品质铁律:严令澳门、广州、上海、香港四店,绝不可因客流量大增而丝毫降低食材标准和出品质量,主厨和品控团队压力倍增,何雨柱本人飞赴各店进行突击检查。
2. 合作筛选:成立由娄晓娥、何晓、欧阳文山及外聘顾问组成的“战略合作委员会”,对雪花般的合作邀约进行严格筛选,明确“非志同道合、非互利共赢者不合作”的原则,拒绝了不少短期利益诱人但可能稀释品牌或丧失自主权的项目。
3. 海外稳进:对何晓主导的海外拓展计划,何雨柱明确提出“调研先行,试点推进,风险可控”的三原则,否决了直接在新加坡开设大型旗舰店的激进方案,要求先以“精品快闪店”或与当地高端酒店合作的形式进行市场测试。
“柱子,现在形势大好,我们是不是可以步子迈得再大一点?”连一向稳健的娄晓娥都有些心动。
“晓娥,爬得越高,摔得越重。”何雨柱站在香港总部的落地窗前,望着维港夜景,目光深邃,“PAUC的教训还在眼前。现在追捧我们的,和当初打压我们的,可能是同一批人。热度来得快,去得也快。‘何记’的根,是细火慢炖出来的,不是炒作出来的。我们必须保持清醒。”
他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就在“何记”如日中天之际,之前那股来自北方的、看似沉寂的压力,开始以另一种更复杂、更正式的方式悄然回流。
先是商务部下属某研究机构的专家团,以“调研粤港澳大湾区餐饮创新模式”为名到访香港总部,带队的是位资历颇深的司局级干部,态度客气,但问询的问题却直指核心:股权结构、资本来源、未来发展规划,尤其对“何记”的“国际化战略”表现出浓厚兴趣。何雨柱亲自接待,坦诚交流,但敏锐地感觉到对方在试探“何记”是否愿意、以及在何种条件下愿意纳入某种“国家餐饮品牌出海战略”的框架内。
紧接着,全国工商联餐饮业委员会发来正式邀请函,拟增补何雨柱为委员会副主席,并希望“何记”能作为港资餐饮企业的代表,参与筹备中的“中华美食国际推广联盟”。荣誉背后,是明确的整合意图。
最值得玩味的是,之前那位代表北方基金、态度强硬的赵主任,竟通过中间人递来口信,希望“找个机会,以私人身份聊聊”,语气缓和了许多。
“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欧阳文山对此高度警惕,“他们这是看硬的不行,来软的了。想用官方的帽子和大义的名分,把我们套住。”
“爸,我们不能上当!这些头衔和联盟,听着好听,进去了肯定要受制于人!”何晓也坚决反对。
何雨柱沉思良久,指关节轻轻敲着桌面,发出笃笃的声响。他何尝不明白其中的风险?但彻底拒绝,等于自绝于内地庞大的市场和政策支持体系,并非上策。
“躲是躲不掉的,硬顶也不明智。”他缓缓开口,“既然他们换了一套打法,我们也得变招。关键在于,要掌握主动权,要划定红线。”
他做出了决策:接触,但设定明确边界;参与,但坚守核心原则。
他首先让欧阳文山以公司名义,给全国工商联回了封热情洋溢又措辞严谨的信,表示深感荣幸,但以“企业正处于国际化拓展关键期,精力有限,恐难胜任”为由,婉拒了副主席提名,但承诺将以委员身份“积极支持联盟工作,分享国际化经验”。此举,既给了对方面子,又避免了被深度捆绑。
对于赵主任的“私人聊聊”邀请,何雨柱同意在香港一家私人会所见面,但带上了精通内地商业规则的张律师。会面中,赵主任绝口不提之前的收购,大谈“国家支持民营经济发展、鼓励品牌出海”的政策利好,暗示“何记”若能与某些“国家队”资源对接,将如虎添翼。何雨柱耐心倾听,随后清晰阐述了“何记”的立场:
“赵主任,感谢您的好意。‘何记’始终看好内地市场,也愿意为中华美食走出去贡献力量。我们追求的合作,是建立在市场规则、互利共赢、相互尊重基础上的合作。我们欢迎各种形式的业务协作,比如供应链整合、技术标准共建、海外市场拓展等。但‘何记’的品牌独立性和经营自主权,是我们的生命线,这一点,没有任何商量余地。”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