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记”广州旗舰店的成功开业,如同一颗投入华南餐饮市场的深水炸弹,激起了层层涟漪。开业初期的火爆场面持续了整整一个月,预约排期长、口碑发酵快,迅速在广州高端餐饮圈站稳了脚跟。本地食客对“何记”融合菜的接受度之高,甚至超出了何雨柱的预期。许多美食专栏作家和自媒体博主自发撰文推荐,称其为“粤菜新风”,“既有传统底蕴,又有国际视野”。
然而,何雨柱并未被眼前的成功冲昏头脑。他深知,开业红火靠的是新鲜感和“金箸奖”的光环,真正的考验在于能否持续赢得挑剔的广州食客的长期认可。他更加严格地把控菜品质量和服务细节,甚至每周抽出时间,匿名以普通食客的身份到店体验,发现问题立即整改。
与此同时,他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大湾区市场。广州店的初步成功,证明了“何记”模式在华南地区的生命力,也增强了团队北上拓展的信心。在何晓的全力推动下,“何记”的大湾区战略进入了加速实施阶段。
首先,是供应链的深耕与优化。 何晓带领团队,马不停蹄地走访了珠三角地区的优质食材基地——清远的走地鸡、肇庆的文庆鲤、中山的脆肉鲩、新会的陈皮、东莞的腊味……他与当地农户和合作社建立直接合作,推行定制化种养殖,确保食材源头的品质和可追溯性。同时,他在佛山考察了一家技术先进的食品加工厂,初步达成了为“何记味典”子品牌代工生产酱料和半成品的意向,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供应效率。
其次,是人才的本地化培养。 何雨柱意识到,要想在大湾区扎根,必须依靠本地人才。他在广州店推行了“导师制”,要求从香港和上海调来的老师傅,必须带出合格的本地徒弟。同时,他与广州几家知名的烹饪职业学校建立了合作关系,设立“何记奖学金”和实习基地,提前锁定优秀毕业生。他还计划在未来条件成熟时,在广州设立“何记餐饮学院”华南分院,系统化培养融合菜人才。
最重要的,是下一步扩张的精准选址。 在巩固广州市场的同时,何晓的团队对深圳、珠海、佛山、东莞等大湾区核心城市进行了深入调研。综合评估了消费能力、竞争格局、商业地产条件和政策支持力度后,下一个目标锁定在了深圳。
“爸,深圳年轻人口多,消费能力强,对新鲜事物接受度高,而且国际化程度高,非常适合我们‘融合’的定位。”何晓在视频会议上兴奋地展示着调研报告,“我们已经物色了南山和福田区的几个优质铺位,其中一个是顶级购物中心的黄金位置,虽然租金压力大,但曝光度和客流量绝对是顶级的。”
何雨柱仔细审阅着报告和数据,沉吟片刻:“深圳可以进,但步子要稳。不要一上来就搞旗舰店,投入太大,风险也高。可以考虑先以‘精品店’或‘特色餐厅’的形式切入,规模小一点,菜单更精炼,主打我们的核心优势和网红菜品,快速试水,积累经验和口碑。等市场反应好了,再考虑升级为旗舰店。”
这一稳健的策略,得到了团队的一致认同。深圳店的筹备工作,随即在“小步快跑、快速迭代”的思路下悄然启动。
然而,就在“何记”雄心勃勃地布局大湾区之时,那股来自北方的压力,并未因广州店的顺利运营而消散,反而以更具体、更强势的方式再度袭来。
欧阳文山紧急汇报,那家北方国企主导的“中华老字号振兴基金”已正式获批成立,首批资金规模高达数百亿,旨在通过股权投资、资源整合、品牌运营等方式,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餐饮航母。更令人不安的是,该基金已悄然启动了对一批目标企业的接触和评估,而“何记”赫然在列!
“柱子,他们这次是动真格的了。”欧阳文山语气沉重,“基金负责人赵主任亲自带队,组建了一个庞大的专家团队,下周就要南下,第一站就是广州和深圳,名义上是‘调研大湾区餐饮创新实践’,实际上就是来对我们进行‘尽职调查’和‘压力测试’!据说,他们内部对‘何记’的评价是‘极具战略价值’,但‘整合难度较高’,这次来,恐怕是志在必得。”
几乎同时,陈伯从江湖渠道也传来消息:许大茂近期在四九城活动频繁,与基金筹备组的某个实权人物搭上了线,似乎在其中扮演了不光彩的“牵线人”或“献策者”角色。而秦淮茹,虽然依旧深居简出,但通过其子棒梗,与许大茂的资金往来似乎更加密切。
形势骤然紧张!这一次,对方不再是试探性的接触,而是带着国家战略背书和雄厚资本实力的正式“招安”或“收编”!如果处理不当,“何记”很可能面临要么被吞并、要么被边缘化的巨大风险。
压力之下,何雨柱召开了核心团队紧急会议。会议室里气氛凝重。
“爸,怎么办?硬顶肯定顶不住啊!那可是国家级的基金!”何晓面露忧色。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